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马艺菲
[导读] 语言作为人类发展中的交际工具,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在人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艺菲
        西南民族大学610041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发展中的交际工具,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在人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崛起为人类交际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很好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增强了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新语言”现状的反思。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提供网络语言的优化措施,以期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语言  汉语言文学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程度能够清晰地反映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网络语言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个体在原有的汉语言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创造出了全新的网络语言,简洁、形象的表达个体的观点、情绪,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不过,思考如何把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使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趋向于娱乐化,而是起到有效传播汉语言文学文化底蕴、深化国民汉语言文学素养的作用,是每个国人应该着眼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
        我国汉语言文学内涵丰富,历史久远,网络语言在此基础上作为创新的语言模式应运而生。新时代下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信息技术网络密切相关,网络语言已然作为运用广泛的语言形式,便于人们发表观点言论、传递各式各样信息内容,有效地满足人们的表达欲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不断注入创新动力,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极大程度地促进汉语言文学更新创造。
2.网络语言简化了汉语言文学表达
        新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网络语言作为交流信息的载体符合该特点,突破了汉语言文学原有的表达形式,将传统的汉语言表述进行重新组合,引入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内容,通过更为简洁的表达,有效地提高了文字输入与文字交流的效率,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如“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表述了一种微妙的情绪状态,网络语言将其简化为“人艰不拆”,通过四个字表达出需要长文字叙述的情绪,突破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局限性。
3.网络语言使汉语言文学更加生动
        网络语言的多元表现形式使得汉语言文学生动、有趣,人们可以运用网络语言中的符号表情传递情绪,使接收者能够感知到传递者的情绪状态,使交流更生动,消除了冷漠感,促进双方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加深交流的程度。如“囧”字,原意为光明,但由于其字形酷似哀伤垂眉的面容,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表达内容,表现使用者悲伤难过的情绪,利于深入了解传递者的意图。
4.网络语言推动汉语言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网络语言满足了个体心理、情感、思想发展需求,通过有趣、娱乐的语言表达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生活的趣味性。网络语言常用人们感兴趣的拼音、词汇、短句表达情感与思想,丰富了可传递的内容,促进交流。如,“yyds”就如一串神秘的代码,只有常在网络冲浪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串网络词语所传递的对于某人物或事件的敬仰,意思等同于“永远的神”,同时表达了说话者内心的认同感。又如“赢麻了”能够形象生动的表现出获胜后极度喜悦、自豪的情绪,一般用于人事物进行比较时,双方差距悬殊,获胜方遥遥领先的状态,运用“赢麻了”能够极其强烈地抒发并带动情绪。通过将网络语言运用在汉语言文学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使之生动、有趣,加强了人们研究、探讨汉语言文学的主动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推进汉语言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二)负面影响
1.不利于个体学习汉语言文学
        网络语言的丰富性、简化性同时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简化的网络语言容易引导人们错误的认识原有的字形或词汇搭配,如“有内味了”,容易引导不了解的人将“内”当作“那”的常用字运用到日常语言当中,错误的使用文字。尤其是对于不是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过多的接触网络用语容易导致学习者偏离学习中国文化的主流方向,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推广。其次,过多的接触网络语言导致使用者模糊了原有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内容,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长远发展。
2.曲解汉语言文学的发音以及语义
        我国国民在反复学习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展开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然而,网络语言中常用谐音梗创造“新语言”,虽然带来了趣味性,但是影响对于原有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认识,如“蓝瘦香菇”意为“难受想哭”,“酱紫”意为“这样子”,在网络用语中盛行一时,极易产生错误的语言发音引导。另外,网络语言还可能曲解人们对于原有的词汇、短句的了解,使句意偏离原有的意思,对汉语言文学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汉语言初学者,新的网络语言中的错误发音或错误释义容易造成他们对真正汉语言文学误解,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与不了解网络用语的汉语言使用者造成交流困难,致使他们无法正确的感受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
3.影响汉语言文学传承
        我国汉语言文学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长时间沉淀、积累的成果,倘若不能进行正向的优化、传播,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人们广泛的应用网络语言,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优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并且部分网络语言的使用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如“奇葩”原意指珍贵、美丽的花,但在网络语言中用来表示与大众格格不入的人,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对我国原有的、规范的文化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网络语言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网络语言规范性
        由于网络语言应用广泛,群众基数大,要规范网络语言,需要以法律的视角,强化网络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减少不利于文化传承的网络语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落实网络规范的规章制度,推进汉语言文学的持续发展。尤其应强调对语言学习者的规范,青少年正处于建立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他们的言行对终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代表着我国汉语言文学传承的质量,教学教师应规范引导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培养他们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应用素质。因此,通过规范网络语言能够提高网络语言应用的价值,以此提高人们的汉语言文学素质,对形成良好的语言使用社会风气起着有效地作用。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规范教学
        网络语言规范可以落实在教育教学之上,教师应了解、把握网络语言的精华部分,结合时代的特点,适时对受教育者施加正向影响,促进受教育者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再由受教育者反馈到网络语言的使用上,扩展规范的语言文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区分不同语言形式本质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价值观。学生应重视汉语言文学学习,在掌握良好的语言素养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语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冲突,结合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取长补短,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效地融合。网络语言具有简介、灵活、易于传播等特点,应将该特点结合在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为汉语言文学注入活力。而网络语言反映汉语言文学素养,加强汉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能够提高网络语言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提高国民整体的语言应用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瑛.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00-201.
        [2]李雪萍.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大众文艺,2020(15):162-163.
        [3]周妍.新时代网络语言环境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优化策略[J].传媒论坛,2020,3(05):16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