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凯
山东省淄博市科技学校 256300
摘要:在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环节中或多或少有朗读教学,但朗读现状不容乐观。纵观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程度和作用方式,方可对症下药,对于激活中职学生语文朗读兴趣、提高中职学生语文朗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现状 成因 策略
1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现状
1.1病态一:初读走过场。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教师在新课探究之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其梗概,独立进行思考,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而中职语文课堂初读环节经常被“外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只是让学生通过看教材,靠抽查几个简单的问题作为全面真实的了解。学生读书质量怎样,无从知晓。是孜孜不倦、如痴如醉的沉醉其中,还是走马观花的敷衍了事;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的留下读书印迹还是雨落大海了无痕迹,无法做到有效的落实、及时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学生靠原来的知识积累与教师一厢情愿的单项预设形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1.2病态二:深读浅尝辄止。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现在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朗读不感兴趣,朗读质量不高,朗读水平令人担忧。表现为在教学中,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理解生硬,课堂上的学生朗读成了教学的一种点缀,来去匆匆,咬文嚼字被抛弃,朗读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朗读缺乏个性。教师读了学生们读,甲学生读了乙学生读,女生读了男生读,一组读了二组读。看似热闹的朗读,读前缺乏目标要求,读中缺乏方法指导,读后缺乏反馈评价,学生没有用心、没有用情,简单地为了读而读。这种浅读将读碎片化、游戏化、娱乐化,缺乏深入思考,内容上不求甚解。
2中职语文朗读现状成因剖析
2.1不识其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部分中职学校忽略前者文化课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后者专业课的学习,认为学生上职校就是为了有一技之长。而语文课是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文化课之一,在这样思想的引导下,部分中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心态渐趋功利,主观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客观上的忽视。他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语文等文化基础课。认为眼前的谋职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朗读既费时又费力,完全没有理解朗读的重要性,把朗读仅仅看成小儿科,没有把它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长此下去,只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不得其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出与不断深入,师生问答的“讲问式”教学几乎占据了整个中职语文课堂,学生的朗读时间被大量形式上的提问所侵占。教师为了课堂生成更精彩而充分预设,在语文教学环节上进行取舍,朗读就成了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限定45分钟的一节课,基本没有教师的泛读,往往学生朗读的时间也被挤到不足5分钟,尤其是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几乎没有静心读书、咀嚼回味的时间,即使训练读也只是蜻蜓点水,来去匆匆,草草收兵,没有心与心的交流,知识如浮光掠影。
2.3不懂其法
叶圣陶认为有感情的朗读是美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只有教师引领指导点拨到位了,才能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读。但是由于部分老师总是在新旧教育理念之间徘徊不定,教学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教学目标,朗读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少目的性和有序性,朗读教学中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理解生硬,往往注重声音形式忽略了内心体验,注重表面的技巧忽略了语言的内涵,诸如此类,顾此失彼、隔靴搔痒的指导致使学生朗读不能有效的融导、练、理解、感悟于一体。
同时,缺少对朗读的有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么没有注意审听,要么评价泛泛,难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也就谈不上个性化的朗读。
3优化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读起来。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张田若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正视读的重要性,明确朗读目标。一直以来,人们把“学习”都称为“读书”,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朗读即清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把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沟通着听说读写,联络着知情意行,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体现了读可以促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体现了读可以促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体现了读可以促写。就语文学习而言,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有助于提高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能加强记忆;更重要的通过读进入人的理性世界,开启心智、促进思考、健全身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强调语文朗读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明确朗读的目标。教学必须要目标明确、具体,重难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完成学生从读通到读熟,从读懂到读美的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生态过程。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让精力充沛的中职生充分理解、感受作品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教学需求,采用图文对照想象、教师范读、多媒体课件、质疑问难等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欣赏美妙音乐、优美风景的情感浸润中产生读的欲望。
留存读的时间、空间。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读后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都完全一样,因此教师要精讲、有针对性的讲,讲在关键处、重点处、空白处和疑难处,讲在点子上,让学生多读,浅显文字以读代讲,还时间、空间给学生,鼓励和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时刻关注学生朗读的状态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读起来的兴趣。
让学生读进去。“书穿越了时空,是人与人约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读书要读进去,要求学生不但要读进作品里面去,把作品读懂,而且还要把作品读进心里,记住作品,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同呼吸,齐喧腾。
教师要传授方法,让学生会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较给人传授以知识而言,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朗读指导更到位。教师要从语音、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势、节奏、情感等方面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去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和作者在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行零距离的沟通。
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乐读。采用什么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除了常见的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之外,还可以通过有比较的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增删、变换、锤炼的妙处;通过模仿朗读,直观地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和真实情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朗读竞赛,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特、创造性的诠释和解读,促进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和朗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角色,既是角色的设计者又是角色的实施者,通过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挖掘角色的个性和心灵,提高学生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读出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只有质疑、善疑、多疑、探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读出问题中引发的新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无论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改革,读都是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传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得广泛的审美体验,真正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