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刚
(东华大学 保卫处,上海 201620)
摘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的心理、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高校安防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已经成为疫情防控狙击战的重要战场,如何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是当前校园安防工作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疫情下高校安防工作的梳理,查找疫情下安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在疫情背景下安防管理工作先进经验,为安防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疫情;安防体系;挑战;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44;R-4
前言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全国民众乃至全球的民众都面临着巨大的健康与生命的威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疫情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医疗人员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疫苗接种普及下,疫情已基本控制,国内基本无大范围爆发的可能性。但境外输入压力依旧巨大,国内部分地区出现零星散发病例,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懈。高等院校作为特殊的组织机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广大师生的日常教学研究、实践实训及生活作息方面存在较强的人员集聚性、流动性与交叉性,若不能加以有效管理防控,极其容易受到疫情的影响,甚至威胁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打赢这一场“战疫”关乎国家命运,也关系到高等院校能否顺利开展学生培养等工作,践行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安防体系面临的挑战
1.人防的复杂性
人防是指由具有相应素质的人员组成的、有组织的防范、处置安全风险的系统。基础的人力防范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器官(眼耳鼻手等)进行探测,如果发现威胁,立即做出反应[1]。反应模式有两种:一是采取措施消除威胁或者延长威胁入侵的时间,二是进行报警。疫情背景下,任何师生都是防范对象,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造成人防工作的复杂性。主要由于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在返校过程中暴露在防护措施薄弱的可能性不尽相同,也易造成受感染和携带病毒沿途传播的情况。高校之中除了学生人群之外,还存在教师人群、行政文员、厨师、保安、保洁等后勤保障人群,种类多样的高校人群对日常活动的诉求各有不同,活动区域存在交叉部分,也为防疫管理带来了较为复杂的挑战,高校范围内的各项活动的场所一般都处于相对独立、密闭的空间,为病毒的存活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此外,疫情防控管理下,过多干涉高校人群的自由活动能力,进而造成冲突事件,容易造成大范围恶性事件发生。最后,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仅有一到两个简易医院(医务)机构,在面对大规模的疫情暴发情况时,不具有医疗收治能力。
2.物防的非常规性
物防是保障安全的基础,它的作用是运用各种安全设施形成一种物质的有形障碍,增加侵害的困难,延迟侵害的发生,为处置侵害提供足够的时间[2]。新冠病毒具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传播途径,传统的物防设施无法进行阻隔。疫情期间主要是对门禁系统带来的冲击,由于校园进出人员复杂,门禁对甄别人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常规的人员身份验证功能,当下的门禁管理系统还应包括非接触式体温测量、进出记录可视化、黑名单报警和实时报警联动等要素,在打造一个安全、智能的工作环境之时,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和交叉感染风险。目前基于门禁管理系统的人体测温解决方案以及应用在火神山医院的非接触式手环门禁,改变了传统门禁的接触式系统,升级为全程非接触性门禁及通道管理系统,可助力高校进行人员的隔离、身份确认以及体温筛查,减少病毒传染几率。
3.技防的滞后性
技防主要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防范,比如电子监控,电子防盗报警等技术手段达到安全防范的效果[3]。新冠肺炎疫情的迅猛爆发,使得远程、非接触式、便捷安装部署等成为高校技防设备的核心诉求。传统的监控设备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疫情背景下技防的需要。目前,人脸识别+热成像测温已经迅速且广泛落地应用在人流密集的场所当中,进行精准度高、安全性强的长时间连续体温筛查,减少接触式测温引起的交叉传染风险。而为了减少因戴口罩对人脸识别带来的误差,目前技防设备还应该具有口罩遮挡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可以在正确佩戴口罩的场景下,进行非接触式的精准身份识别。
二、疫情后高校安防管理新思路
1.创新安防管理机制
完善传统的防控机制,传统的“人防、物防、技防”对疫情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疫情背景下,可以增加“心理防、阵地防、环境防”等,形成有机结合的新型“多防工程”。在心理防方面,落实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将疾病防控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在阵地防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此外,建立校院联动机制,与周边医院、疾控中心、属地公共卫生防疫资源积极共建,建立专家参与、转诊专道、防控联动的共建模式,以补充校内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的不足。在环境防方面,对门岗、食堂、教室、宿舍、图书馆等重点场所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洁消毒,全面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厕所清洁、校园水体整治等工作,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对可能存在新冠病毒暴露风险的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及时有效、全覆盖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筛查(鼻拭子或咽拭子),及时发现疫情苗头,消除风险隐患。
2.完善安防组织体系
疫情背景下,高校需要建立完备安防组织体系,加强高位统筹、突出重心下移,推动基层主动谋划,激励师生广泛参与,织严织密一张“点对点、人到人”的防控网。一是需要层层压实常态化防控主体责任。推动二级单位将疫情防控早期的工作“联系网”转变为主动谋划、全面推动防控责任落地的“防控网”。二是防控工作组织体系要始终保持工作状态,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及局部地区疫情变化,立足高校实际,吃准、吃透上级政策要求,充分调研,积极沟通,保持与同类型院校协调一致,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与举措。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量体裁衣”,根据自身公共服务空间、资源匹配度、师生思想基础等,及时收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着力做到“六个跟上”,即工作部署协调配合跟上、思想引领教育跟上、化解矛盾解决实际困难跟上、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跟上、督查评价与监测跟上、奖惩激励机制跟上[5],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在高校落实的时效性。
3.革新安防技术
在疫情背景下,高校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精准测温验码,不遗漏任何一个新冠肺炎高危重点人员,是高校疫情防控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摄像头已经不再仅仅起到简单的视频监控作用,热成像测温及人脸识别以及其他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不断催生。其中热成像测温进行测温的优势在于非接触、直观、大面积筛查以及24小时不间断,可以快速在一大群移动的人群中,将发热高温的人筛选出来。人脸识别系统软件不断升级,极大地提高了面部识别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由人工智能支持的摄像头可以识别进入机构的人员是否戴着口罩,并帮助强制遵守口罩规定。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热成像测温等技术融合形成非接触式红外热成像测温设备验码一体机,整合红外热成像测温、健康码实时通过大数据调取、人脸识别和身份证读取等技术。通过人脸识别或者身份证读取技术获得被检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后,会立即使用该身份信息远程调用“健康码”数据库接口,并将接口返回的“健康码”信息与相应的身份信息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会对黄码和红码人员进行声光报警,有效降低人为疏忽而带来的风险。此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完全依靠安保队员以及保卫干部是远远不够的,AI机器人具有移动灵活、自主寻人交互、服务面积广的特点,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让机器人校园门口开展部分工作,减少人与人接触,防止交叉感染。而且机器人移动灵活,自主寻人且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安保队员的工作压力。
四、结语
我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世界其他国家新冠肺炎疫情还处于爆发状态,我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压力巨大。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疫情防控显得至关重要。如何面对新冠肺炎的发生,对于高校安防管理工作而言,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为安防体系的完善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胡志强.做好人力防范工作的基本要点分析[J].电子制作,2014(18):295-296.
[2]廖秀菊,段勇辉.浅议高校安防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1(20):218.
[3]吕立波.浅谈技防在居民社区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4(23):138-141.
[4]沈谦.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0(08):84-86.
[5]叶向红,景海俊.北京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风险考验与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21(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