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兰兰
庆城县逸夫小学 745100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学习过程看起来简单,但无论在思考问题还是实践活动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本文从小学道德教育和法律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营造隐性教育环境,正确设计教学计划,提高隐性教育的效果。在课程内将课程和生活联系起来,扩大隐性教育路径,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旨在如何建立完善的隐性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道德教育和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和隐性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小学教育
引言:将道德与法制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使其成为规范化、系统化。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提高。而隐形教育是基于规划外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核心部分。小学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阶段小学教师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本论文从隐性教育的概述出发,论述了小学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小学教师如何进行隐性教育。
一、小学开展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隐性教育是隐性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隐性课程概念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研究等方式得出具体的教育方法。现在我们无论是知识的理解还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都应积极地利用潜在的教育方法。在实际教育事业中隐性教育具有随意性、开放性和具有内在意义的特点,它是当今新的教育方法。实践教学初期,小学道德教育与法治教师应做好教学准备,分析学生的群体能够接受的教学程度,设计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案。因此,要创造及把握更多的潜在教育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将知识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融合人,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现在小学生仍处于无意识状态,自制力差。在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学习状态较差。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学习情况,小学道德教育与法治教师将针对这一情况进行隐性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拓隐性教育
1.小学教师在设计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为主,实际生活为辅。扩大隐性教育的路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做好铺垫,教科书中有很多生活案例,这些教材案例中的思想与道德知识相对完善,教师可以用来作为隐式教育的基础,深入探究其内涵的深层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举例,将气氛成功带到隐性教育。
2.仅凭教科书学习和教师指导,让小学生进行内在道德法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难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隐性教育和多媒体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多媒体照片和视频,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激法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表意见,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教学法,也是教师开展隐性教育的一种方式,也达到了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层次思考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学效果的表现
3.小学道德教育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教师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在强化小学生感情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以及整体的学习氛围,正确把握隐性教育的时机。在说明现实生活案例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到隐性教育中。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生活道德知识小问答,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按照现有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和整理,拓宽隐性教育的路径。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其他学生的思考方式有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时要主动去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对上小学的学生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对于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够全面,需要教师一点点带动同学进行思考,使“被动”变为“主动”。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治课的教育时,教师的言行举止是也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很有可能会被学生模仿。因此,教师的道德意识要强,只有这样,他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工作,教师都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习道德和法治的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隐性教育,使小学道德教育和法治过程中的内在教育道德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意识形成以及习惯养成的基础,所以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隐性教育是在学校生活或社会实践中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教育形式。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小学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把必不可少的。为潜在教育创造机会,为学生会为国民道德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存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 [J].神州,2020,(2) .
[2]刘志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J].魅力中国,2021,(170) .
[3]李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 [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