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业
浙江省宁波市五乡中学 315111
摘要: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他们的问题类型和成因不尽相同,经常给学校、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成为了令人头疼的“麻烦制造者”,亟需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不同类型班级 问题学生 学校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有两层意涵,一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坚持“个性”,此处的个性是“特点”的意思,但时而常有人将问题学生各种显性、隐性的行为表现视之为“个性”,那就存在问题了。
一、问题学生的分类
本文以新高一103班(普通班)、106班(重点班)和110班(创新班)三个不同类型的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问题学生的数量、类型及性别分配比例等进行摸底和对比研究。初期的调查问卷将问题学生的类型划分为学业困难、交往困难、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习惯状况四种类型,基于前期的调查结果数据,依据出现的次数(偶尔及经常),统计得到问题生的数量及类型(见表1)。经研究发现,多数问题生为“混合型”,要么是4种类型混合、要么是3种类型、要么是2种类型混合。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问题学生的出现受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因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生活,学校因素所起的影响较大。
1.学生自身因素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素养是其成为问题学生的关键。高中生,大部分年龄介于16-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剧烈发展变化的青春期,生理上逐渐成熟,而心理上仍未脱离幼稚期,身心发展不一致是本时期的一大特点。除此以外,心理活动还存在动荡性、自主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上迫切追求自主,希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保护和管理;不像孩童时期会将内心世界的秘密告知父母,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心里话,热衷于寻找“挚友”,对异性的好感度升高;思维活跃,喜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现象和事情作出自己的评判等。这些特点很大可能就是促使其成为问题学生的“催化剂”。
3.家庭因素
福泽谕吉,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曾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当新生儿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时,他首先看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持续其一生,故而,父母被视为其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因素深刻影响着他们。所谓家庭环境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类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期望值、家庭氛围等。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更会采取民主、开明、尊重的教育方式,而受教育程度越低,更容易采取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有时还会因疲于生计或是自身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作用,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待问题出现后,囿于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缺乏,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而逐渐转换为问题学生。
3.学校因素
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学校教育的理念、方法正确与否密切相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催动下,学校教育往往会以考试分数为重中之重,而对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培养忽视已久。以实验对象103班的课程安排为例,从周一至周五,日间共有45节课,文化课35节,自习课7节,体育课2节,音乐课1节。体艺类课程数量仅占6.7%,大量的时间用于了考试科目的学习,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影响了文体活动和其他兴趣素养的培养,且学生每天从早上6:50一直学到晚上20:40,在校5天天天如此,周六和周日又有父母安排校外上辅导班,过度的压力和劳累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焦虑和厌学情绪。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影响。有些教师只为了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拿取高分,常会采取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感学习的枯燥乏味,学习效率的低下。也有教师因作业未完成或成绩不够好而采取长时间罚抄、罚站等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加对学习无感,失去信心,自暴自弃,逐渐演变为学习问题生。一般而言,待学习上出现问题后,学生会将精力转至其他区域,比如说早恋、手机游戏等,继而演变为复合型的问题生。以人际交往困难生为例,他们本身大多内向、封闭、敏感度高,待高一进入新学校、新环境、成为一位住宿生之后,周边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初中简单的人际关系转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遇到诸如生病、被老师批评、学习成绩下降、抑或是与同学关系不佳等问题时,本身就薄弱的交际能力在应付时就会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滋生出孤独无助、心理紧张、思念亲人和怀念过去等不良情绪。此时的他们更需要班主任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交往技巧的引导,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1]马骏骙,熊登秀.从家校教育角度探讨“问题学生”的成因.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149
[2]江蕾.高职“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转化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