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
四川 广元市剑阁县教研室 四川 广元 628300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教育主阵地之一,2014年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也曾指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也明确强调了《道德与法治》需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提高、更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学科教学有用、要用、管用的初衷。
《道德与法治》部编人教版教材的使用已过去了几个年头,在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老师们依托新的教材不断实践着如何用更好地的路径涵养学生中国灵魂的底色,筑牢青少年一代的红色基因,能让他们有信仰,有尊严,健康、阳光地生活。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真实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践中深深浅浅地生长着,哪些学生真实成长的瞬间让我们倍感学科的魅力。
如何让学科魅力不断彰显,我们一线教师的以下几点课堂实践值得我们回味和借鉴:
一 抓住教材框、目中的关键词,深入领会教材、深度理解教材是彰显学科魅力的前提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的螺旋式上升以及版块的落实上有宏观的科学架构。如何深入理解教材,将教材纲领概括式的文本内容转化成学生能触摸、能理解的能落实、落细、落小的知识点,生活情境场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内容时,教师首先对“敬畏”一词引领学生解读: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又敬重又畏惧。“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畏”是畏惧之意。然后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了解、认识生命的珍贵、独一无二:“生命至上”;感受到生命体的:“休戚与共”。摒弃对生命的“有敬”无“畏”的错误观点、行为。最后引领目标达成认识到敬畏生命的三个层次:敬畏生命,对自己而言就是善待自己的人生路程;敬畏生命,对他人而言就是尊重他人的呼吸和心跳;敬畏生命,对一切生灵而言就是万物和谐共处的基础。这样对关键词“敬畏”的深入解读就有效地引领了“敬畏生命”的知、行统一的目标达成。
又如:七年级下册在与学生共同探讨《青春有格》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根据教材“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分组讨论并思考“格”字的含义,在不同的意境中,“格”分别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大家对规则、纪律的讨论和思考。接着,从词语“别具一格”、“有耻且格”、“不拘一格”具体理解“格”的不同含义:是标准,是规格和品格,是格调;最后还借以田字格隐喻,揭示做人如练字,都需要规范。这里对关键词“格”层层深入地理解引出青春有格的第一层意思:是一种规范基础上的引导、引领,也是约束。为课堂的深入探究“青春有格”铺垫了良好的开端。
二 注重生活情境的还原、呈现,是落实学科学以致用的基础。
1 生活情境创设的话题选择应具有反思、反省的价值,要科学、合理,这是精准落实学生面对真实生活困惑时价值澄清的前提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让教材的学习能更好地服务、指导生活。那就要在课堂中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选取学生真实地、有代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反思、反省自己的生活现状,学会先据情境问一问:“是不是,对不对?” 再探讨提升认识“值不值?” “怎么看?”;最后落实行动“怎么办?”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反省,反思自我的能力。
如在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老师设置情境:如何帮内向的同学小文和同学建立友谊的三个情境1 内向的小文如何与新同学交流?2 小文和新朋友发生冲突,应如何处理?如何避免冲突?3举例一些面对同学、朋友对你的不理解,不尊重的一些做法,设问: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以上的设问均要求从语言上和行动上两方面加以思考。这一系列情境的递进设置对于刚刚进入新学段、认识新同学的七年级孩子来说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再结合自己经历去反思、反省表达真实想法,引领学生既能真实地、科学地面对生活,也能精准、有效地提升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真正领会并践行: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呵护友谊,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友谊中受到的伤害。
2 生活情境的落实、落细、落小是保障学生价值澄清的关键。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教学内容,运用学生的经验,牢固树立教材是蓝本,学生是根本的教学原则。据教学内容开发、补充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情境的选取设置要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要摈弃我们大多数课堂中教师选取的场景、资料总在说着别人的事,宏大的事。
如在七年级上册的《让友谊之树常青》的教学中,因为进入新的学校、学段,老师面对新同学,同学面对新的老师,我们就可以借用本节课内容,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此时的课堂就是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交流场。此时,老师可将自己作为教学资源设问“谁愿意和老师交朋友,你准备怎么做?(如:师生如何介绍彼此交流介绍,让师生更快彼此了解?师生如何共同探究、分享制定落实具体学习、生活行动让师生彼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话题为引子,指导学生正确,主动建立友谊的方法并能落实于行动。
如在《共圆中国梦》的教学探究中,教师从两方面引领学生(一)从国家层面了解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二)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在落实目标(二)时又四步引导:1感悟大国成就;2畅谈大国成就背后的自信中国人的表现;3 深入探究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4 理智分析认识自信。在4这一环节的探讨后设问 “我们怎样做个自信中国人?”就可将这一宏大的话题的落实、落细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启发、启示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将“立德树人”的学科立意融入教学,落地生根。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总书记也曾一再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也一次次地提醒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与时俱进,精心组织、上好每一节课。在与新教材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不断地汲取先进的、有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将学科的魅力注入每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努力引导他们成长为知行合一,有爱国情、有强国志,能树报国行的一代新人。将学科有用、要用、管用的信念不断根植在每一堂课堂教学的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