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涛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高垭小学校 638300
摘要: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优质教育的目标,当代生物学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将基础的生物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设计学生动手实验课程和课程内容,促使学生积极研究,提高科学知识和生物思维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引言
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基础素养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亲身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积极的在生物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分析,使学生在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不仅容易满足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不断发挥其思想潜力,激发他们潜在的思考意识,提升了他们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鉴于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环境,一些学校的环境和实验室条件很差,偏远地区的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更不用说生物实验课了,这制约了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条件,应尽快加以解决,若暂无条件,则可采取其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物实验学习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造一些简易实验设备,一来缓解专业设备的不足,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在基础知识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索、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巧设问题,创设情景式实验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借助巧妙的问题来为学生创设实验教学情境,进而积极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实验探究。
比如学习“饮食与营养”这课时,老师分别为学生展示了挑食以及营养过剩孩子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式问题情境:不论是营养过剩还是营养不良都是不佳的身体状态,那么你知道人体必备的营养物质都有哪些吗?现在你作为家里的营养师,你会在三餐饮食中选择哪些食物来保持营养的均衡呢?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积极的围绕问题来展开知识探究,积极的根据“淀粉与碘酒变蓝”,“油脂在纸上会留下油斑”, 利用“蛋白质受热会凝固”、“有机物会燃烧”、“无机物不会燃烧”等化学反应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成分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进而发现了不同食物的主要成分,找到了营养与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轻松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三、完善实验教学流程,引发学生健康发展
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初中生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上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父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能实现学生之间视野的资源共享。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便利他们参与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讨论,并指导他们自己的思考。在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实验教学中,第一步是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进行团队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规划好每一个步骤,并进行详细的人员分工,谁负责操作,谁负责记录,最后用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当然现在有很多先进的手段也可以采用,例如说把整个实验的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发到抖音快手等传播平台,让学生结合评论和自己的观点形成实验报告。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生物研究。
四、立足生活,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通过观察生命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了解生物学,从而逐步培养良好的基本生物文化。以生物八年级《植物的生殖》一书这一节内容中的实验教学为例。“植物无性生殖”的知识点需要大量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便考虑到学生目前的学习条件,为帮助其突破实验学习难点,教师就可立足于生活来展开实验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植物资源,例如,可鼓励学生通过月季、绿萝、红薯、萝卜等资源来展开无性生殖实验活动,并引导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因此,生物规律与生命资源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生命现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和深入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内容,提高生活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上洪.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析[J].试题与研究,2020(35):194-195.
[2]薛芹.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策略[J].新智慧,2020(17):134.
[3]魏慧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实验优化教学[J].新课程,2020(1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