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懿
成都市懿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摘要:本文通过对C市X社区党建项目工作实践和在党建社会工作中发现的系列问题以及“党建+社工”模式的应用和经验总结,对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新型模式做法进行思考与探究。笔者见证并全程参与了在X社区系列党建社会工作中的心路历程,通过实践发现“党建+社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项目化运营与发展。“党建+社工”模式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融合共生,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第三方服务,形成有机综融,在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打通了基层党建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党建;社会工作;项目化;
党建,意即党的建设,它是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从而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而社会工作则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王思斌,2013)。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基层社区党建工作的功能和特点在不断变化,由传统的行政主导、组织全覆盖转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与强调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不谋而合,因此,越来越多的社区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社区党建工作,采用社工专业理念、方法和人才提升社区党建工作实务(苏瑛,2016)。
一、当前X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当下社会正面临结构转型与发展的攻坚期,党建工作中逐步浮现出了新形式、新问题,基层党建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党建工作之中,正是对于基层党建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有效分解。以X社区为例,前期经过社工实地走访社区发现,X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是一个人口居住分散,点多、面广的社区,也是典型的老旧企业和老旧院落组成的复合型城市社区,社区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175名党员,因社区属于“北改”、“棚改”重点拆迁区域,随着拆迁的快速推进,社区大部分企业外迁、院落拆迁,人户分离的“空挂户”日益增多,部分党员随着搬迁及工作地的变化,离开辖区范围导致社区大批流动党员的出现,也就产生了党员与社区的联结程度低、失去党员应有的凝聚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组织作用难发挥:党组织管理、服务跟进难
客观上,随着“北改”、“棚改”的推进,部分党员外迁,居住地发生变化,出现人户分离,为党员的管理及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会带来不便;主观上,X社区个别党员的理想信念、组织观念淡化,对参加组织生活存在被动性与随意性,主人翁意识淡薄,加之社区党委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出现“真空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宣传教育未能紧跟党员步伐,未及时帮助流动党员转变观念、增强党性意识。
(二)先锋作用难引领:党员干部参与动力弱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逐步延伸,基层党组织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以及学习教育情况都受到严格督查核检,以致于部分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仅限于上级党组织安排,部分党员干部因为党务工作繁杂、压力较大,不愿意从事党务工作,仅满足于“开会到、笔记记、宣传片看”,不求实际效果的情况逐渐突显,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的问题。党员爱党、兴党、忧党、护党的意识正在退化,参加活动履行党员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薄弱,只关注自身利益,部分党员存在不履行党员职责且带头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严重损坏党员队伍形象的情况。
(三)组织活动难成效:党员活动流于形式
前期走访之中,社工发现党员外出参访是常见的一项组织活动形式,然而终归也只是流于形式,参了、访了却没有后续的学习、交流以及延续,不总结、不反思,纯粹沦为党员一年几次的单一形式的休闲旅游。
二、X社区实践“党建+社工”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为切实解决好社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问题,X社区党委创新性地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专业社会工作融合共生,通过柔性化的服务,创新性地开展各类型的线上、线下党建活动,激发党员热情,不断发挥党员的传、帮、带和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社工针对前期到X社区进行需求调研中凸显的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在社区实践“党建+社工”模式,从“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入手,着力推进党组织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一)“开放空间”识真需求
社工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充分运用“开放空间技术”等专业社会工作手法,挖掘党员群众需求,找到其最为关切的点,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社工秉承“需求为本”的理念,“自下而上”开展党建服务,针对社区老年党员、流动党员较多的情况:一是在X社区以“家庭微党课”为载体,创新性地在党员家中开设“微课堂”,让党员足不出户便可受到党性教育;按照辖区3—15名党员范围和走路10分钟的路程距离,在院落内设置“家庭微党校”,并在小区、院落利用“群众坝坝会”等形式设立大大小小的“临时教育阵地”,让党员一出家门,就能找到受教育的地方,真正使每一名党员都能学、思、践、悟党的精神实质。二是针对流动党员,社工通过线上网络信息共通、线下入户走访的形式,对辖区内的“蓉漂”党员进行情况摸底,积极倡导“蓉漂”党员“组织落户”,截至目前X社区共有23名党员进行了登记。针对流动党员身份虚化、作用弱化、地位边缘化等问题,不断延伸学习领域,利用“网络微课堂”,建立流动党员支部网络化模式,向流动党员提供“学习菜单”十二条,不定时推送党建工作信息,切实提升流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二)立体化、多维度助推党员教育活动
一是多元形式助力党建活动。以党的生日为契机,社工精心在社区寻访和党同一天生日的党员,与党共庆生日;并在活动开展前精心剪辑视频“一天的党员”(节选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供全体党员观看,并现场分享心得体会,让党员一起回忆革命年代党员是如何保家卫国、如何用行动践行对人民的承诺,借此为社区党员开展一场生动的微型党课,旨在通过微党课的形式,积极引导每一位党员以身作则,坚定自身革命理想信念,勇作表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生日,真正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来。
二是党群共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志愿”促和谐。社工利用传统佳节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建项目内生培育的党员志愿者、社工一起策划、实施项目,开展慰问社区老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的服务,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有效促进社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亲密联系,也让党建项目内生的“党员志愿者联盟”在实践之中更加深刻体会模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性。
三是积极推广社区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党员亮身份、微参与”等活动。在主题党日,社工为党员发放“特制”笔记本,涵盖党的最新文件的精神内容、党章等内容,笔记本扉页记录社区、机构以及社工的联系方式,在党员有急需的时候能供其查阅,也更能促进社工和党员之间的连接。
同时,社工会在项目结项之时给党员发放《治国理政》、《党的一大到十九大》、《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书籍,为党员充实“精神食粮”,让其领会不一样的党的故事与情怀,社工也会随时跟进,收获党员对书籍阅读之后的反馈,会让党员不断汲取书本的涵养,更加坚定自身的信仰,从而更加积极为群众服务。
(三)以参访为载体,以参促学、以参促思、以参促行
社工积极开展党员参访促学习活动,参访过程中以及参访后,社工会积极引导党员分享感受,书面与口头形式皆可,社工会将其记录,并录制成视频。基于此,党员会积极反思,如何将参访所获得的先进经验推广延伸至自身所在的社区,从而推动党员与社工一起促进社区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建水平,实现党员自身推动党建工作落实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党员外出参访促学习、促思考、促行动的目的。
(四)网络新媒体服务“触角”动态延伸至党建工作
一是社工积极引入网络新媒体技术,开通“X社区党务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平台,并依托平台党建专栏,开辟“党员风采”、“五分钟微课堂”等线上党建服务板块,开展网上支部活动、党员积分制管理,通过参与式的互动管理,完善党员在线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社工针对青年党员群体,进行党建服务线上实践,通过在“千聊”直播平台中分享与党建知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使年轻党员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直播平台上一起学习知识、交流观点、分享体会。
三是结合文化创意发展思路,社工组织辖区党员开展“一句话说不完我对党的爱”展示会,通过新媒体网络直播党员向党倾诉“揣在心窝里的话”,不仅打破时空表达党员对党的热爱与祝福,更直观地为党员提供了融入在线展示自身风采的机会,增强党员自身的荣誉感和价值感。社工通过邀请资深社会工作专家根据社区党员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为党员进行课程讲解,内容包含党的基础理论、重要讲话精神等,同时也包含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价值伦理、资源链接服务等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容,使党员更加融入到社会工作的情境之中,更加了解社会工作,从而能更有效地将党建和社会工作融为一体。
X社区党委以项目管理为抓手,融入专业社会工作元素,突出需求导向,创新以“党建+社工”工作模式,夯实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提升了社区服务的专业性,也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有效地延伸到基层党建领域。
三、基于“党建+社工”新型模式的思考与启示
“党建+社工”模式是在社区党建服务领域将党建工作项目化、引入专业社工的创新与探索,是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激发基层党建活力的有效尝试。探究在X社区实践“党建+社工”新型模式的做法,笔者也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启示:
(一)明晰服务对象是党建工作项目化的大前提
党建工作的推进,首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是党员更是群众,因为党建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党建+社工”模式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党员这个被严重“标签化”的群体,中国目前有9100多万党员,是社会中较为庞大的一类群体,从专业角度来讲,社会工作的原本意义上的服务对象,对于他们而言同样适用,党员同样有个人和家庭层面的自我成长、身份认同、社会角色和参与等需要,他们急切需求有一门行业或者说一类人群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专业服务,来切实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处境,而社会工作行业是较为恰当的,那么他们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群体,从根本上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充分整合资源回应党员需求,解决党员困难,调动基层党支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党建工作实现柔性化、多样化转变,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逐步引导基层社区党建工作专业化。
(二)党建项目工作手法探索是党建社会工作的关键
党员是一群肩负神圣使命和责任的“普通人”,深挖党员需求,着力解决党员的生活、工作、学习、心理等层面的问题,能够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合理而有效的工作手法。党建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其作为理论化的观念形态,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社工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服务载体,多维度、立体化开展党建工作就有效地契合了党建工作的需求。长期以来,人们对党建工作载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活动形式或党建活动平台的层面上,这是不全面的,随着年轻党员、流动党员的逐步增多,工作时间、地域的限制,党建社会工作的载体受到牵绊,此时社工适时引入新媒体元素,开展线上党建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真正地让党员有效地参与到党组织的生活中来。
(三)“党建+社工”模式促专业社会工作多元发展
“党建+社工”模式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是潜力无限的,在当前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缺乏认识的情况下,社工亟需得到其认知与支持。社会工作参与基层党建,能有效促进多方面的发展:一是实现提供专业且多样化服务的功能;二是让专业社工和社工机构得到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三是增加党和政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和重视度;四是丰富和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为其他领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提供重要借鉴。
四、结语
区别于传统党建服务,专业社工如何介入党建服务来提升新时代党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党员自身的特征、需求,从专业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开展有温度、有创意、多样化的党组织活动,增加党员的参与性和荣誉感,扎扎实实做好群众工作,比形式化服务更具有说服力。笔者作为X社区系列党建社会工作的项目见证人,在自身机构创立初期即开始探究“党建+社工”模式,有此想法是基于笔者本身的社工身份以及此前在一个拥有1475名党员的社区近七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笔者见证了无数不同类型需要被服务的党员群体的状态,明晰基层党建工作绝非易事,而是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另类机遇与挑战。在机构成立短短几年时间里,在少有经验可循的状态下探索开展基层党建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也深谙不易,如此也会思考在这样的模式下,社工在党建项目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专业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将二者更加有效地综融、加持发展,这是笔者需要努力研究探寻的方向。当前,社会治理创新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的多方参与。“党建+社工”模式,正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第三方服务,形成有机整合、多元参与态势,在创新社会治理、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形成联动共建,实现党建引领和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最大化体现,从而真正使基层党建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王思斌.(2013).《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苏瑛.(2016).社区治理视角下社工介入社区党建路径研究——以南京市H社区为例.Doctoral dissertation, 南京师范大学.
姓名 王欣懿 性别 女 籍贯(省市) 四川省南充市 民族 汉族 生日(年月) 1986年6月 学位:法学学士、社会工作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 单位:成都市懿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