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真”课堂——基于三个案例的分析与重构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9期   作者:朱卓君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以“真实”为基

        朱卓君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以“真实”为基。在课堂中,要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活主体体验,让学生敢于“真表达”;基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对接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真行动”;以提升道德理性能力为目的,开展有深度的辨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真探究”,助力学生实现道德真生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真”课堂  教学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通过教育活动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引导他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平等对话、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等问题,因而,如何探寻有效实施课堂活动的策略与方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真”课堂,助力学生实现道德真生长。在此,基于三个案例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以激活主体体验构建“真表达”课堂
        案例1:游戏诊断会(二年级下册第5课《健康游戏我会玩》)
        师:电子游戏是不是健康安全的游戏呢?(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
        生1:爸爸说电子游戏容易上瘾,会影响成绩,从不让我玩。
        生2:妈妈说电子游戏里有好多暴力画面,不适合孩子玩。
        师小结:既然玩电子游戏有这么多危害,我们都应该远离电子游戏。
        不难看出,上述的案例中,学生们一边倒地认为电子游戏是不健康的,从“爸爸妈妈不给玩”“妈妈告诉我”等回答中透露出这些并不是孩子真的价值认同,而是在说着“假话”回应教师的“期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主体体验,使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引导他们在对生活经验的“反刍”中实现道德教育。
        当今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课堂上,要注重以“在场因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聚焦儿童真实的生活困惑,组织学生围绕“电子游戏中的收获与失去”展开交流,通过激活学生的主体体验,创设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在畅谈中直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在“玩”与“不玩”、“健康”与“不健康”的矛盾冲突中学会理性分析,懂得如何健康地玩,引领学生未来生活。再适时向学生推介传统游戏,为下节课《传统游戏我会玩》做好铺垫。
         二、以对接学生生活构建“真行动”课堂
        案例2:与家务活签约(四年级上册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
        师:同学们,爸爸妈妈平时很辛苦,帮忙做家务能减轻他们的负担。上了今天的课,大家说说看,今后你打算怎么分担家务?
        生1:我要做父母的小帮手,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生2我会努力学习各种家务小妙招,不让爸爸妈妈们操心。


        师:同学们真懂事,都懂得在生活中主动承担家务了,请同学们认真填写《家务承诺书》,祝愿每个同学都拥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拥有一颗宝贵的心!
        下课铃响,课结束。(课后,《家务承诺书》已被师生抛之脑后。)
        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应是落实在“做家务”的“做”上,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家务承诺书》的活动设计,旨在立足学生实际,实现课本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促成习惯的养成。本案例中,教师在精心组织、发出倡导后,没有具体的、实质性的动作,课上完了,学生也只停留在口头上喊口号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学的空间向学生生活延伸,引导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调查发现,学生大多做过家务,但很少能坚持。通过深挖这个“点”,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家务做得少,通过榜样引领了解做家务好处多,学生在交流中从不同角度来回望自己的生活、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自己主动去做家务。再通过组织“劳动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引导家长、亲人一起来评价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让行为巩固一个月,让学生经历一个长体验、长亲历、长感悟的过程,通过“真行动”让德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三、以培养思辨能力构建“真探究”课堂
        案例3: 多一些理解(三年级上册第10课《父母多爱我》)
        师:同学们,人非凡人,在生活中父母有哪些让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
        生:周末我写了一上午的作业,休息一会玩手机,妈妈就一直念叨着,最后还改了手机密码,不给我再玩了。
        生:我的爸爸妈妈在广州打工,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们心里只想着挣钱,一点都不爱我。
        (一石激起千尺浪,课堂变成了“吐槽”大会。)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不理解父母的行为,吐了许多苦水。但是大家要明白,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有时也有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要懂得理解他们。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道德理性启蒙到道德理性进阶的重要阶段,尚未能独立的正确的进行道德判断,本案例中的“吐槽大会”,折射出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不足。案例中,教师用一句“要懂得理解父母”切断了教育的契机,学生与父母的鸿沟依然存在,本节课“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理解父母爱子女的方式”的目标未能达成。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有深度的辨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各种角度探究、认知、观察各类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在探究中提升道德理性能力。
        三年级的教材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和社会性发展,对其“家庭”生活的引导由浅入深,《父母多爱我》一课体现的是“新型的爱父母观”,即要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在父母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帮助父母改正不正确的行为。教学中可通过“课前调查、爸爸妈妈有话说、我想对父母说”等充满思辨性的教学引导,使学生重新思考父母对自己爱的方式,探究那些看似不理解背后的“父母的爱”,从而学会体谅父母,改进沟通交流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而且还实现了“生活经验的意义通达”。
        以“真”为抓手和追求,从儿童立场出发,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学生主体体验,引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切身体验、真实感悟、主动建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反思自我生活、镜观他人生活的视野中,实现真正的道德成长,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第一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
        [2]任颖.以“真体验”追求道德真生长.中小学德育.2020(2):4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