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创作中的意境美—以〈溪山清远图〉为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9期   作者:吴驿函 吴春艳
[导读] 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追求传情达意,表达思想情感,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吴驿函 吴春艳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追求传情达意,表达思想情感,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境界,这种思想情感表现为空、灵、静、虚,是一种意境传达,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山水画作品蕴含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属于美学范畴,是表达主观“意”与客观“境”的融合;山水画作品意境是画家个人修养、审美情趣内涵的呈现与流露;是个性与共性辩证关系。本文以意境美个性与共性发展与矛盾辩证关系论述山水画创作表现的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美 个性 共性《溪山清远图》
                                                    
        一、山水创作中意境美的个性表达
        
        (一)意境美
        意境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部分,理论或实践地位都如画苑冠冕。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需使主观范畴“意”和客观范畴“境”交融达到特定艺术境界,为“意境”精髓所在。
        夏圭在《溪山清远图》勾勒出江南山光水色,用笔虽简但真。其创作中主要体现淡雅,简练与空灵,不同于北宋山水雄浑壮阔。在创作中融合情感于画中,已是意境达到完美的“神境”。夏圭用焦墨精琢画卷最近的景物,而后用清水略添墨勾勒远山遥水,枯笔描绘轮廓又以水加之润透,水墨技法运用至“酝酿墨色,丽如博染”境界,着重表现文人雅士所向往的情趣盎然,意境美跃然纸上。
        (二)意境美个性
        山水创作过程中需画者本身和客观事物共同起作用,然画者自身为最不同,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2]画者除开自身的性格和天赋外,存在的自主性后天奋斗给予艺术创作更多可能。此外画者绘画理念和审美态度,以及个人为人处世与经历感悟更添变化和特殊性。再则画者生存的时代背景,给画者打上属于特定时代的烙印。这些因素构成山水创作中更多样和更鲜明的意境美。
        (三)山水创作中意境美个性表达
        山水创作中意境美个性表达,纵观中国绘画历史,不同画派门下有特色,并将带有特色的意境美发扬,如荆浩北方山水画派雄伟壮阔意境美,或董源南方山水画派平淡天真意境美,再或米氏山水烟雾朦胧意境美等。
        意境美个性表达,使后人通过画与画家产生共鸣,虽为美术的接受主体难免在理解这一高级阶段会产生“误解”,但也使接受主体从不同方位理解意境美。美会跨越时空,使我们接受和理解,并在这种意境美特色影响下,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被影响,引申人生和哲学思考问题。
        《溪山清远图》意境美清远悠长,宁静致远。画家“意”在作品中反映以文人思想为主“逸格”和佛教“禅”结合。其在画中寄托其个人对于南宋山水眷恋之情和对于人生哲理思考的总结:“雅量豁然”。画卷中各部分与整体自然融合,展示“意境”是鲜明的、是空灵的、是使人身临其境、有诗情画意般的美。

        二、山水创作中意境美的共性表达
        (一)意境美共性
        意境指情与景融合,包含画者为人处世和经历感悟,理解和前理解与客观事物融合,为意境美共性特点。

创造意境美须遵循规律性原则,山水创作中意境美表达离不开“意”和“境”需求和联系,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取境”,“缘境”理论,或刘禹锡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到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为更好诠释“意境”说法。以上论述中提到意境美共同点:将画的主观情感注入到创作对象之中,使意境美充分展示。
        表达意境美需将“意”和“境”结合,画者将客观事物经过自己头脑改造后,由技法在画卷上自主发挥,把客观事物通过自己手段,打上自己烙印展现给美术接受对象,即为观众去看,去理解,体验和回味。
        “意”或“境”,不同画者对于意境理解和表达存在独到之处,但画者于“意境美”最终目的一样,将自身对“意境”理解展示观众,让观众引起共鸣,让观众去理解、体验和回味,国画展示的“意境”就是美的,高雅的艺术,被观众所乐于接受的。成功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情与理、形与神等因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即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2]
        (二)山水创作中意境美共性表达
        国画创作中画者思考阶段有共同点:追求意境的美,意境是山水创作的灵魂。画者在探寻意境美时,在客观景物和传达精神追求上寻找平衡点,使“意”与“境”相融达到通融贯通。古画者使山水画脱离人物画背景身份,因意境而独成一科,成为最重要的画种。意境表达同文人崇尚回归有相同见解基础,文人逸格与意境产生共鸣,古代名士寄情山水情怀促进山水画发展,使山水画在古代更受文人百姓喜爱。
        山水画者创作阶段有共同一面:意境由画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意”和“境”相融,为了解和感知意境而得感悟,大多画者隐居山林,亲近自然山水,下笔方能饱含情感,体现山水意境美。方寸之间彰显意境美,更多表现文人追求的一面——崇尚回归自然,展现轻松宁静的自然状态。
        《溪山清远图》在意境美表达有共同一面,不追求过分神似而更加注重画意境表达:“形虽散但意不散”,又更胜一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和意境完美达到“神境”。熟知生纸性能上充分发挥笔墨变化,水与墨的浓厚干湿,千变万化藏于其中。

        三、意境美个性和共性关系
        (一)个性与共性的发展
        国画的意境美同遵循客观规律,意境美个性和共性互相区别,相互联结和相互影响。中国国画在发展,山水创作在发展,意境美个性个共性也在发展,并且意境美个性利用共性发展,意境美共性也利用个性获得发展。
  意境美个性指画者自身延伸出特殊性,共性指画者在创作过程以及表达最终目的为普遍性。意境美共性发展受到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影响,获得相应发展,此外画者本身思想和阅历也影响意境美个性发展。共性存在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丰富共性,无个性则无共性。意境美共性与时代、物质基础和精神上层有极密切联系。
        (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意境美个性和共性存在矛盾关系。辩证法中克服矛盾而得以发展在意境美的规律中不适用,因为“意”和“境”都是意境美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意境美的个性和共性也不能克服某一方而获得发展。
        意境美个性和共性在矛盾中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个性与共性互相联结,互相依存,画者遵循创作过程中“意”和“境”相结合充分并发挥自主性,创作意境美作品。同时意境美个性与共性互相成就,一定条件下进行转换。意境美个性和共性存在斗争,意境美共性反映当前时代、物质基础和精神上层的面貌,限制意境美个性发展普遍不能脱离于共性。但意境美个性也由否定之否定规律而挣脱共性限制获得发展,如隋朝展子虔青绿山水,山水脱离人物画附属,标志传统山水绘画成熟。
        结论
        意境美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地位不可撼动,意境美见解众说纷坛,古人摸索总结出大致方向和规律,理解意境美不再缥缈虚无,可由画者掌握并于作品中体现。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存在规律性,个性与共性联系和矛盾关系。由作品深刻分析意境个性和共性来使美术接受对象立体,全面理解意境美,使美术接受对象摸得到,看得到,感觉到意境美。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编著.人间词话[M]. 涂经诒译.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2]王宏建编著.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