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彬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同和镇妙客小学 537317
【摘要】自学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讲究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课堂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自学能力;教学方式;自学方法
引言:
数学自学能力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优化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综合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数学自学能力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无从谈起。而事实证明,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是离不开教师、离不开课本的,他们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极端低下的,也是没办法进行数学终身学习的。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灵活多变。我在教学中注意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地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这样的教法让学生有了主动性,兴趣提高了,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了。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达到“以动激趣”的效果。
(三)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能让学生情绪饱满,炽热追求,积极用脑,气氛和谐,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开展数学游戏,由于形式新颖、学生参与面广、喜闻乐于接受。再如搞一次室外数学课,能让学生为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形式所感动,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位置与顺序”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参观,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到活动中来,这比起课堂无味的讲授强多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一)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往往对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不了解,也很难实现良好的自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形成自学的习惯,从而实现自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师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面知识时,就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用割补法能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么?有什么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可以用其他的割补方式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等等。经过思考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找到自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顺利完成自学。
(二)试着看懂例题
教师在引导农村小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析例题,弄懂例题的内容,学生在例题中获得什么信息,如果有疑问和困惑,可以做记录,在课堂讨论等等。这样,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可以先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然后在课堂上深入学习和解决问题,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三)寻找生活数学
教师还应将农村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原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特征"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三角形的物品,并总结归纳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归纳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学习时就更容易接受知识了。通过自主研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加深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一)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二)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三)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结语
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随之就会显著提高起来。
参考文献
[1]徐万彬. 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 11(008):240-241.
[2]刘晓萍. 农村低年级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亚太教育, 2016, 000(032):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