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转型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苏东龙
[导读]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在开展公共基础课时,理应顺应时代的基本要求,不断革新,逐步向职业化慢慢转型,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
        苏东龙
        南安市工业学校  福建南安  362321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在开展公共基础课时,理应顺应时代的基本要求,不断革新,逐步向职业化慢慢转型,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再认知,探讨了课程的职业化作用,并对于评价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相关路径
        引言:对于公共基础课而言,在中职课程体系之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因此,学校人员就要转变对公共基础课的认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个人发展,促使其在完成知识学习后,能将所有知识内化为实践技能,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之中。
        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再认知
        对公共基础课程来说,应当算是所有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接受的课程类型。基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并参考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职业院校就要转变对通识教育方面的认知,转变想法。在办学目标方面,职业院校和高校有着显著区别,其在课程设置方面,更为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以及工具性效果。其一,职业教育对课程的系统性没有太多关注,可以将重心放在文化层面。其二,职业教育并非要培养一名行业的大师。尽管对于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提出了一定要求,但更为注重市场的基本需求,以此对教学模式予以调整,满足社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正是这一因素,当前就需要转变早期陈旧的通识教育理念,以此使得公共课内容和专业课内容得到整合,同时教学活动也能和实际工作整合在一起。在课程开展的时候,教师要基于职业的实际要求,将职业基本精神、相关准则、职业形象全部渗透进来,促使学生们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职业化技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自身的个人发展带来了诸多帮助[1]。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作用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
        所谓职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基于各类职业活动本身逐步形成的基础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因此,相关能力通常只能在一些职业项目之中慢慢形成,并不断强化。伴随社会的进步,工作项目的种类变得十分丰富,社会分工也变得非常细,职业范围持续扩大,模式也有所增加。然而,不论是CBE课程模式还是CBET职业模式,都选择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
        在未来,各个产业的基本结构也都会逐步转型,职业结构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因此对于年轻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要达到特定的能力标准,并非单纯进行任务训练就能实现。学生自己必须具备一些专业化素养,懂得如何动手,也了解其中蕴含的原理,掌握岗位工作对应的知识内容以及基础技能,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此一来,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价值。
        (二)职业化功能
        在中职院校中,数学的公共课有很多。学生们通过知识学习,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对自身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展开锻炼。由于数学知识的难度相对较高,相关题目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因此还能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自信起到培养的效果,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能够积极应用自己掌握的技巧和知识,有效处理眼前的问题。
        伴随教改工作的推进,数学教学也逐步从早期的知识学习慢慢过渡到知识应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载体,自主展开知识学习,以此使得自身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一些基于现实情况建立的模型,与早期的数学题目有着显著差异,因此鼓励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使其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具备更强的创新素养。在处理的过程中,部分工作无法独立完成,学生们就可以相互配合,彼此分工,以此使得大家的合作能力得到增强,进而增强个人素养。
        对公共基础课而言,其职业化转型的主要基础便是将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展现出来。必须从早期单纯只是知识学习的陈旧方式,慢慢变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促使学生们能够具备优良的修养,基于自身的个人想法,有效处理相关工作任务[2]。


        三、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评价方法
        在公共基础课程里面,评价一直都是其中的重点。由于职业教育十分特殊,因此在设置中职公共基础课时,理应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多元性以及开放性。为此,当前就要对早期的评价模式予以占比,促使学生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主体人物,时刻把握其自身的发展。另外,还要对现有的评价体系持续拓展,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评价课程是否足够好,主要参照的是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兴趣以及自身的学习动机。而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自身的职业水平应当得到提升,而且变得更为积极,从而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由此看出,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理应为学生创作价值,以此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对学习活动予以调整[3]。
        (二)以发展为目标
        在评价的时候,除了要对学生当前的表现予以关注,还要对其未来发展有所重视。因此,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个人发展,也就是注重各个学生的实际差异,以此设计多个不同的评价模式。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想法和需求,自由选择。此外,具体评价的内容除了最终结果外,还要纳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进步幅度。
        (三)以职业为核心
        对职业教育来说,其中一项基础原则就是“注重学生的未来就业”。因此,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便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可以在行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促使其在未来参与工作之后,能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毕竟,职业教育最为重视的是知识应用,并非知识本身。因此,中职公共课程也不能单纯设置理论体系,而需要以此为基础,设置对应的能力体系。像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之中,主要包括语言应用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科学计算能力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等。
        (四)以项目为载体
        对职业教育来说,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便是对知识内容展开讲解,也不会忽视对专业课程的应用效果。学生们在参与公共基础课之后,就能提前接触一些非专业性工作任务,基于自身的个人想法,有效予以处理。为此,教师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所属专业,思考其未来工作可能遇到哪些工作任务,是否可以依靠特定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努力,促使相关知识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们所有掌握的知识都能进行应用,也能不断创新,这也使其未来走向职业化道路的基础[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背景之下,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基于职业能力本身设置的公共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顺应时代的特色和广大学生的需求,自然需要在方法和内容层面进行创新。相关课程应当摒弃早期过于宏观的基础目标,通过深入提炼,将相关知识融合进来,以此展开育人工作,促使学生们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教学的质量。但是,相关课程的转型并没有特定模式进行参照,而且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学校的教职人员还需要在方法层面出现研究,深入探讨,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尝试专业。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培养更多具有职业化素养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耿青松.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化转型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1):37-38.
        [2]彭勇.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00(023):27-29.
        [3]刘海霞,刘卫珍.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00(011):54-57.
        [4]李晶.职业教育改革中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19,026(034):13.

        苏东龙(1978.12)男,汉族,福建南安人,讲师,本科,物理教学。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研究》(项目编号:FJJKZJ20-13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