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书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中学 河北省邯郸市 057250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受教育者确实应该抱着这种尊重的态度来接受教育,现实也是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报定这种态度后,受教育者才能以客求知识的态度来吸收施教者所传授的知识,从心里上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引导其探知欲和认识欲的不断增加。
受教者对施教者的尊重,还可以给双方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带来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又可以加深受教者的知识认可度,进一步刺激去探求欲望的加强,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种存在感,受教者刷到了这种存在感之后,才能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独立自主的作用。
以上是从一个角度来阐述教学,双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作用,这是前提,也就是尊师重教的前提,在这种尊师重教的前提下,整个社会就必然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那样何愁整个社会全民向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此基础上,施教者才能把情感融入工作中,使融入工作中的情感,在受教者方面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受,受教者体会到理解到感同身受才能引起同感的作用,才不至于沦为单方面的付出,。
曾经1度,我们曾经过分强调教师的付出和奉献作用,那种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全身心的付出,其实是有些过分的,适当的付出才是生活,但是这种适当的付出也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领情的基础上。
做教育工作20多年来,我对青少年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时代不同,人生观不同,价值观不同,在人的思维模式上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活动也会出现不同,举一个例子说,星期天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骑着电动车在街上跑来跑去,速度特别的快,我看到他了,我就给他妈妈通了个电话,嗯,我说妈妈,你是否在家?还是在上班?她妈妈说在上班,我说你知道你的孩子是在家里还是出来玩了,他妈妈说他是在家里做作业呢,我说这没有,在街上骑着电车跑来跑去呢,你尽快的去制止一下,对孩子做好管理和监护。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奔着对孩子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做的这件事情,但是,到周一的时候,这位同学我在我上课的时候,这位同学跟我说,你咋这么多事呢?你在这管我,你星期天也要管我,你为啥管的那么宽,你又不是我的班主任。
在这件事情上就存在着施教者与受教者情感之间不沟通的一种现象。孩子并没有领我的情,所以我的所有的教育都成了一种抵制。我的做法是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给她做思想工作,做了足足的两个小时,然后又把他的妈妈叫到学校来,心平气和的跟妈妈和孩子来沟通这件事情,然后我告诉孩子,你应该能够接受老师的这种教育,其实老师跟家长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期望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自律的人,能够健康成长的人,再结合着我们平常政治课上学到的这个道理,告诉孩子对家长,对长辈,对老师都应该本着一种尊重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才能给你充分的足够的重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我也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的触动很大。
对孩子的教育是做到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作为施教者,我做的是否到位?
在平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是满怀热情,但是我们的付出是否是正确的呢?
我认为我们的付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不能盲目的付出,做事不当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的,不仅仅是好心不得好报的问题,甚至可能好心得到报复
首先,作为施教者,要从心理上了解受教者的心理,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所有的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现在的青少年跟施教者同年龄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作为施教者,我们首先就要了解现代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在此心里活动一下所出现的一些行动和行为方式。网红张雪峰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段子,说是一位老总表示不理解他的儿子与儿子无法沟通,来请教张雪峰老师该怎么做?张雪峰老师说让她先上A站和B站看一看,老总问A站和B站是什么?在哪里?于是张雪峰老师就让助手帮老总下了B站,老总看了一段时间,(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找到张老师说让他看着这些神经病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表示特别的不理解。问难道他的儿子就看这些东西?张老师表示是的,老总就说让我还是找一个好点的神经病医院把儿子送到神经病院去吧!
这虽然是一个段子,但是实际上现在的青少年们了解的和看的就是这些二次元的东西多一些,这就使得我们老一辈的施教者跟他们新一代的受教者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不能理解的问题,但是作为施教者,我们还是必须去了解这些,只有了解了这些,把我们的思想跟受教者的思想放在同一位置,才能沟通。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共情”。有了共情,才有了能够沟通的前提,才不至于导致沟通过程当中的“南辕北辙”。虽然我们知道施教者和受教者所处立场和 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作为施教者的角色扮演,必须做到完美,在施教者与受教者“共情”的前提下,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共情”,是沟通师教的基础和第一步。要做好这个基础,做好教育的前提,第一步工作,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从全方面了解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那些我们视若洪水猛兽的游戏等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看清楚受教者的思想。
做完了第一步的“共情”,再走到第二步的引导古语讲“良师益友”是“良师”在前“益友”在后,现在则不同了,我觉得应该是“益友良师”比较好。有了共情,成为了受教者的意有以一友的身份和态度对受教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加以引导,不能以强势的态度去说教,必须是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的先锋应该是先以待人处事为首,其实我们也明白,有了好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就有了基础,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教书育人,其实是先与人在教书,有了良好的人格,就能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同学,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够认真的学习文化知识。
具体的做法是在生活上从细节入手,关注受教者的衣着发型等等,这些细微之处,随手帮受教者免一下衣领,拉一下衣角,等等,这些都是一份关怀,有了这些细节的关怀,在关怀和爱的付出的基础上,施教者,以后的付出才有了基础,才能够得到受教者的认可。也就是说,总而言之,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细节关注是付出的第一步。
有了以上的共情――引导,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其实已经基本上做到了相互认可,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相互认可关系的加深会不断地进步,有了这个基础,施教者才能对受教者作出多方面的“管教”。“管教”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层次。
虽然管教也是一种付出,但是对受教者来说,肯定会存在一些相对不愉快的限制成分,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施教者必须全程理智对待,在管制的过程中,必须表现有情绪的成分,但是情绪是理智的,控制下的方法和手段而已,绝不可能出现情绪失控的局面。
以上三点是我总结的施教者付出的几点拙见!
总之,教育是一个主客观互相作用的过程,只有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体谅,相互认可,相互理解,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结合的效果。才能把教育做到完美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