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凤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041000
摘要:“教书育人,德育先行”,这是教师永恒不变的话题。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意义是深刻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 英语教育 文化自信
一、在高职英语中渗透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教书育人,德育先行”,这是教师永恒不变的话题。不同于马哲、毛概等思政类课程,“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目的,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思政和正常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高校需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推动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文化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高校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积极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祖国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外语沟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英语,具有良好英语沟通能力,开阔视野,向世界介绍中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对于他们的自信心树立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影响。
二、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案例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进行大量的西方文化渗透,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的话题中渗透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提升文化自信,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院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教案中明确列出本课程或本次课的思政元素以及相关联的具体专业知识点或教学案例,并明确所涉及思政元素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还必须慎重考虑课程思政内容在本课程或本次课中所占份额的合理性,不能因为强调课程思政而影响专业内容的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建立了“红色案例资源库”,并不断充实扩展,建立“故事思政”品牌,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四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1、以教材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
例如,在讲授新航标职业英语第一册中unit 2 The World Expo世博会时,我们可以融入“一带一路”重大提议。在课前,我让学生查阅了中国与世博会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为PPT,在课上展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的合作,了解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故事。讲到相关段落向学生提问,中国是否参加了世界第一节世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
课文中第三段介绍了第一次伦敦世博会的时间以及名称,从而延伸出中国在此届世博会上,以丝绸独得金银大奖,进而由古丝绸之路引申到现在的“一带一路”重大提议,使学生将课堂与实践相联系,体会中国发展的脉搏。课后则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世园会的资料。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习了世博会的相关英语表达和文化,还体会到中国在此领域当中的贡献与成就,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跟提升了文化自信。
文章Reawakening Past Glories: The Ancient Silk Road 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陆路和水路。其中提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长途跋涉6000多公里,从意大利穿越西亚、中亚直到远东的中国区域;德国地里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说法;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两大重要城市:康斯坦丁堡和长安,以及古丝绸之路上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读完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也可以和现在的“一带一路”作比较。
2、对比西方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在讲授Unit 11 Dining就餐时,我们融入中国就餐礼仪。通过2018年意大利时尚品牌杜嘉班纳的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广告视频“起筷吃饭”系列,以一双筷子为题材,通过几个场景故事,描述了我们生活中那种文化传承、血脉亲情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了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了彼此心灵的依靠……小小筷子,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离了它一天都不行。由此引出我们的筷子礼仪以及使用禁忌,并教会学生用英语来做介绍。中国乃礼仪之邦,同样源远流长的还有中华的饮食文化。正如学习文章How Chinese Food Got Hip in America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讨论中餐在美国流行以及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其中提到1972年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中国的饮食通过电视在美国迅速传播后,引发中餐在美国的流行,并广受欢迎。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但决不盲目崇拜,小小的一双筷子就可讲述中国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3、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当中,不断渗透中国科技之发达。计算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在阅读上和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枯燥,甚至厌学。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上进行调整,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给学生对中国的计算机水平及科技水平的伟大成就进行带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的地动仪是如何预测地震发生的?本视频通过模拟图像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地动仪的原理,可见中国人的智慧。在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一单元中,学生在课前小组合作,利用他们本身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课文内容,但不局限课文,也不局限于英语,讲操作系统进行详细讲解,还有学生向我们介绍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更展现出学生自身对中国科技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结语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在课堂上做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政元素,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和学习。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才能不断前进,更要关注社会热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学习,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愈加广泛的需求,使自己的“一桶水”变得更加有营养,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