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中面点课有效教学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赵文秀
[导读] 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残疾学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赵文秀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  
        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残疾学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可能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也把培养智障儿童乐观向上生活态度、自我服务技能、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目标。为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在残疾学生初中阶段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两门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平等地进入社会,自力更生。
        近年来,我从事学校智障残疾学生职业教育方面的面点制作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认识到,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勇于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现结合我面点课教学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自信心不足,分工协助、具象称赞激兴趣
        由于培智学生智力障碍,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且注意范围窄;感知较慢,识记能力差且保持时间短;大多存在言语障碍;平衡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存在交往障碍等,他们对学习、生活、劳动都缺乏自信心。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面点制作中的自信心呢?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面点制作课堂中,让学生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来开始培养责任感。能力稍好的学生让他们做教师的帮手,帮助读制作步骤、称重、揉面、过筛等,尽可能符合孩子的专长,适当进行协助,以让他察觉自身的重要性。能力差些的学生让他们协助做清洁的工作,如清洗操作台、容器、烤盘等,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活动中的一分子。其次,课堂中我会采用一些具体式称赞。如“你称的重量很准!”“你揉面团的动作很标准!”“你打的蛋很均匀!”等称赞具体形象,学生能因这些具体称赞而再现正向行为。
二、产品品质不高难进市场,多种形式提升档次破瓶颈
        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的缺陷,无法完成精细动作或者手眼不协调。他们的手部无法根据大脑发出的指令行动,导致手眼脑不能协调发展,从而影响面点制作课上面点制作动作,即使是轻度智障学生,制作出来的面点产品也与市场商品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瓶颈,面点课堂中我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精细动作和面点制作能力。
        1.创编手指操,打好精细基础。手指操能够发展大脑、眼、手同时协调的能力,可以使手部精细动作进一步提高,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手的灵巧性。 创设与面点制作相应的手指活动,对学生的精准度提高有很大作用,如:蛋清蛋黄用蛋壳左右互倒分离,右手拿蛋碰一碰,两个拇指左右分,蛋清倒在左盆里,蛋黄再去另壳中。左右互倒莫着急,蛋黄乖乖去右盆。学生在课前或者课下都可以根据手指谣进行练习,提升兴趣的同时,提升了精细动作。
        2.借助辅具,突破操作难点
    面点制作中部分材料相对价格较高,又不能跨时间过长重复使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辅具,进行操作训练,比如在练习裱花时,我们不能每节课都提前做好几个蛋糕胚子,这样时间和财力都不允许,我们制作了硅胶的蛋糕模型,学生在上面可以反复练习裱花,节省了资金,巩固了操作步骤,突破了制作中的难点。
        3.扣住细节,提升质量
        面点制作中的细节往往是产品品质的决定因素,在制作戚风蛋糕时,如果蛋清蛋黄分离不好,蛋清中混入蛋黄,就影响蛋清的打发,从而影响蛋糕的口感与外观;同时面点课上一定注意原料配比的准确性,课上我严格按照方子上的原料配比,并监督学生做好笔记。例如,中国的饺子可以分为蒸饺、水饺和煎饺等,不同口味的饺子其原材料的配比都有差异;同时还要抓外观细节,假如点心外观不漂亮,也会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比如制作月饼时,月饼厚薄不一,歪斜,花纹模糊不清,都会影响产品销售。

我们在课堂上扣住一个细节,反复练习,以提升糕点质量。
        三、教师专业能力有限,“引”“育”并济,双师型教师打造专业课堂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职业教师,更需要在“学中做、做中学”,强调师生一边教学、一边实践,共同学习和进步,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动手能力,了解先进的技术前沿,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双师型”教师需要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并修,只单纯具有高学历,而无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培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不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引”“育”并济,“引”是打破学历的限制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办学定位和自身的师资结构,设置人才引进的素质梯度和总体计划,通过引进行业内的带头人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改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结构。引进的人才包括行业的技能大师、优秀的企业技术人才等。对于“高、精、尖、缺”领军人才的引进设置“绿色通道”,聘请企业的高级技师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的校外教师,灵活采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优秀行业人才的对接。“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校内注重师德师风、教学方法技巧、实践技能等培训,选送教师参加行业内的专题培训、国家重点职业教师培训项目,促进“双师型”
教师培养;二是,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教育为指导,加强校内、校间“双师型”教师的交流探讨,开阔眼界;三是,与企业协同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相关项目,培养具有高超技艺的技能大师。四是,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在实践中形成“工匠精神”。
        四、学多练少难提升,家校合作作业巩固促成长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尤其是培智学校的学生,
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反复练习,强化巩固。而面点制作需要的时间很长,有时甚至需要等待,所以每一次课只能安排一次练习机会,教与学的内容都十分有限,学生巩固和提升的空间也因此受到限制。怎样来弥补这种局限性?
        家校合作,教师布置专业实操课的家庭作业,能有效提升学生面点制作水平。面点课的家庭作业要落到实处,家庭需备齐做面点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事实上这正是学生自理和自学的开始。学生在家长辅助下购买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面粉就会有很多种,包括自发粉、馒头粉、高筋粉和低筋粉,购买原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实践专业理论的过程。
        我每周有两个下午的面点课,上完课我会通过班级优化大师下发面点作业。比如制作酥皮点心——蛋黄酥。要求家长上传制作步骤及过程性视频。家长帮助孩子提交作业后,我会及时点评作业,并把优秀作业分享给其他家庭,让其他孩子和家长点评制作步骤和制作结果,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智障孩子亲手做面点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陌生的,大部分的家长开始也会不敢放手让孩子干,但是看到其他家庭都在做,每个人都不甘于落后,于是家长跟着孩子一起准备材料和工具,家长教孩子做,做完了一起品尝,指出问题,提出表扬,其乐融融。实现了我们培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即为家人服务的目标。
        笔者不仅希望培智学生能把他们的面点作品带进家庭,让他们的家人看到他们的作品,赞扬他们,使他们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还希望学生能走向社会,他们的作品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产品,进入市场,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学一技之长,服务自己,服务家人,服务社会,做家庭的好帮手,社会的好成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