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何小玲
[导读]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撑
        何小玲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型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体现学校教育理念、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路径和保障。
        关键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学生;综合素养
        一、确立新课程观,明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2014年,深圳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地相续把综合素养评价作为高考录取参考;2020年高考开始“不分文理”,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招生的重要参考。由此可见:“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的课程构建要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课程观要更新:一是教师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向导、推动者、激励者、促进者。教师要积极主动调试、研究和创造,帮助学生追求真理,积极探索。二是学生多元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1] ”。新课程构建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性特长培养,充分挖掘潜能,关注学生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协作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三是教学互动、共情更多。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通过师生更多的沟通交流、互动、共情,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具有研究精神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提升综合素养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课程改革要使学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比例设置更协调合理,体现学校特色,突出“重实践、重能力、重素质”的综合素养的价值取向。调整课程结构的途径有:
        (一)扩宽课程类型。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明确各学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一是将基础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特色化解读。使课程适应地区经济文化差异,适应学校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二是扩大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选择性。在丰富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提高课程实效,形成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元优质发展。三是打破学科课程界限,尝试学科交叉交融。如:文理学科或艺术课程的整合。
        (二)丰富课程内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使得课程内容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一是“教科书”的选择更丰富。除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地域文化、办学理念、生活素材等都是“活的教科书”。如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移民经济城市特点、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都是地方课程、特色课程的脚本。源于文博会的“机器人制作”、源于观澜版画基地的“版画”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二是课题研究内容丰富。《综合素养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生完成探究性、研究性课题,探究活动内容设计必不可少。地域生成课题更贴近学生生活。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探究等。三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低年级基础课程设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类特色课程“烹饪”、“植物养殖”等,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服务生活,使学生乐在其中。
        三、优化课程实施,将提升综合素养融入全程。
        课程实施是教师将事前经过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过程,也是协商交涉与教育信念转型的行动过程与实践结果[2]。
        (一)培养优秀教师、营造宽松学习氛围,是课程实施的基础。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素养等专业培训,为学生营造爱学、乐学、助学的氛围,教师素养渗透、感染、内化为学生素养。
        (二)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如在小学低年级尝试将语文、数学学科整合为“整合语数”,将美术、音乐整合为“艺术”课程实施。
        (三)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将必修、选课、走课、教师专业教室、小班化教学、导师制、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如上午实施班级基础课程,结合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以提高效率;下午实施走课制,学生自选地方课程或特色课程在统一时间打破班级到指定教室上课,或自选主题到指定地点听讲座,或找各自导师进行课题探究活动,或参与社团活动等。
        (四)实施传统与个性相结合的“超级课程表”。让学生有相对统一又有一定选择空间和个性安排的个人课程表。
        (五)加大社会资源对学校课程的贡献度。除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功能教室外,课程实施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外的社区、博物馆、核电站等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网络信息化课程等都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新型课堂。校外的大学教授、社区专家、核电站工人、厨师、义工等都是无限的优质教师和助教资源。学校要善于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增加资源的贡献度。
        (六)构建学校课程发展联合体。学校与学区学校或结对学校共同开发、构建、共享课程,实现课程利益最大化。
        四、改革课程评价,实施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
        将学生综合素养纳入课程评价中,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核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潜能的评价,应用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发展成就[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得评价易操作、信息量大、可信度高,使学生感到“阳光”。具体学生课程评价要素如下表:

        各素养细化指标        态度、习惯、方法、合作、成长记录(相关评价、作品、活动音视频、实践记录、课题报告、义工服务记录……)   
        利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平台,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评价档案,电子档案由学生个人、教师、学校、管理部门按权限登录平台设置、查看、录入、修改,使学生评价更全面、客观、动态。
        教育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的高素质公民,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提升综合素养。学校要有让学生喜欢的课程,有宽松的学习环境。愿我们的孩子都热爱学校,乐于学习,健康成长,拥有自己的浩瀚星空!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2]黄光雄 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27.
        [3] 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