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徐玲妍
[导读] 随着创新城区的发展,城市对创新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何为创新城区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徐玲妍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摘要:随着创新城区的发展,城市对创新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何为创新城区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学校特点,研究创新城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做好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为台州创新城区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创新城区;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
        
1 创新城区与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创新城区重构美国创新地理版图》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城区”,其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创新源驱动”模式、“城市区域再造”模式和“城市化科技园”模式[1]。“创新源驱动”模式,主要是以大学为核心,与创新产业化、市场化的企业形成大规模集聚的区域,如美国以麻省理工、哈佛大学为支撑的肯戴尔广场、费城大学城、匹斯堡大学周边等形成创新教育集聚点,导入产业及人才提升城市活力。随着创新城区发展,高校不仅是哺育人才的“殿堂”,更是向创新城区输送智力,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如何顺应形势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他们能够既有助于传统企业的顺利转型,又能利用时代契机自我创新自我创业发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开放特性的创新理念,以大学为核心形成的“创新源驱动”[2]的中心城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的社会条件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4]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自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5]以来,全国院校掀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热潮,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也不断涌现。
        纵观上述国内外信息,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融入创新城区发展进行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何为创新城区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学校特点,研究创新城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做好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为台州创新城区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2 台州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台州创新城区起步较晚,发展落后,规划不清晰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外流严重
        台州对创新城区的规划较晚,起步阶段对各区块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支持创新企业的服务机构不够健全,从而导致综合服务能力弱,科技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欠缺,尤其是初创企业。另一方面,没有以高校为核心而形成的创新城区“创新源驱动”动力不足,缺少技术和人才支撑,导致创新城区活力欠缺。因此,导致了创新人才引进的困难,和本土人才的流失。
2.2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晰,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台州各高校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还只存在在口头上,没有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不深。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普世教育,目前各高校只是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不广。
2.3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各高校对创新创业导师的引进不够重视、培养力度欠缺,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校内的创新创业导师一般由专任教师、团委双创项目负责人及辅导员担任,没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团队。另外,多数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企业经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在指导学生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和深度,对创新创业比赛的指导水平也亟待提高。
2.4缺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做”来得以真正落地,而不能只是通过课堂教育。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高校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学生可通过实践来开拓创新创业眼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不够完善,校内创业园、创业街等平台的创新级别较低、创新力不足。


3 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创新创业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建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成立以主要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组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修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做到真正落地。
        制定管理制度。学生可通过创业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等形式申报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课题,对这些课题的申报、审核、审批以及激励制度给予制度支撑。结合具体情况,对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课题的学生可设置学分互换等制度。学生申报专利、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得奖,可相应的抵扣学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以我校《创意思考与训练》课程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配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在老师的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课堂所学系统性创意思考方法得以运用,做出创意产品。同时,鼓励学生用创意产品申报专利,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这一平台的搭建,增加了创新创业的趣味性,可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及时纠错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3 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优化人才队伍
        创新创业过程是个漫长的且难以出成果的过程,因此打造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素养、资深企业经验且有活力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通过各渠道宣传创新创业工作、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对于校内的专任教师、团委老师及辅导员,加强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统一组织参加各类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实验、研发、设计、创业等工作,形成成果后便于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于校内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形成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在评职称和晋升环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比例,激发年轻教师的积极性。
        以聘任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企业创业导师,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优秀创业校优中寻找愿意带队的企业导师,定期来校开展讲座、传授创业经验或者暑期社会实践指导,用实际案例将创新创业思路传授给大学生,激发创新动力。
3.4 加强合作交流,打通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壁垒
        当今社会创新创业需要多元化的思想和信息的支撑,单靠本专业、本院校的资源显然太单薄,因此需要加强校际、校企和校地合作,从而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激发创意灵感,实现创新的点面深度融合。加强校际、院际合作,通过开发研究项目、互派交换生、科研讲座、创新论坛等形式加强校与校、院系与院系之间的合作,有助于打破专业壁垒,激发创新积极性,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实习、订单班、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将企业导师引进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大学生了解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等具体环节,是创意真正落地。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让企业留住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强校地合作,建议地方政府加大对各高校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配套各项服务,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学生创业企业孵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s: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 KATZ B,WAGNER J. 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 at Brookings . 2014.
        [2] 孙继红, 马海泉. 创新驱动:大学发展的源动力[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9):4-6.
        [3] 人民网.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8) [2018-12-2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
Daily. Xi Jinping’s report at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B/OL]. (2017-10-28) [2018-12-2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4] 吕京,张海东.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知新觉) [N].人民日报,2020-04-16(09).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作者简介:徐玲妍(1986-10),女,汉族,当前职务:辅导员,职称:助讲,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高职创新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