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陌汐 王馨悦 田欣云
东华大学
摘要:本研究基于新闻规律理念,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5-2019 年《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澎湃新闻》和《人民网》五家传统媒体中关于“同性恋”的268篇报道,以及“哔哩哔哩”和“抖音”两家新媒体中关于“同性恋”的55位视频创作者为研究样本来探究新旧媒介环境中同性恋形象的建构与变迁。结果显示,传统媒体对于同性恋形象的建构具有标签化、单一化等特点;新媒体对于同性恋形象的建构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等特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存在割裂现象。
关键词:新旧媒介环境;同性恋;媒介形象;建构;变迁
一、研究背景
同性恋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广泛进行大众视野以来,长期被冠上“疾病”、“变态”等标签,在社会和自我的双重压迫下,这个群体一直生存在阴影之中,被大众极度边缘化。但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性恋者在经历了去罪化和去病化后,同性恋群体的媒介形象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特别是在2015年美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以后,这一群体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1、现实意义
根据涵化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拟态环境理论等,媒体对受众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人们通过它了解和认识世界,因此媒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想什么”的问题,甚至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认知,改变人们的态度。同时,媒体报道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众对同性恋群体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能让人们正视这一群体。因此,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媒介形象塑造意义重大。
2、学术意义
在我国现有的与同性恋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媒介形象塑造,而对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同性恋群体的媒介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空白区域。故本项目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并分析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对同性婚姻合法化议题的报道和隐性态度,并探究在新媒体平台上对同性恋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塑造,探索在新旧媒介环境中同性恋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以2015-2019 年《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澎湃新闻》和《人民网》五家传统媒体中关于“同性恋”的268篇报道为切入点,以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方法探究传统媒体对于同性恋形象的建构,同时以“哔哩哔哩”和“抖音”两家新媒体中关于“同性恋”的55位视频创作者为突破点,以质化研究的方法探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同性恋形象的建构,探讨在新旧媒介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二)样本抽样
1、样本抽样
在传统媒体方面,所选研究对象为《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澎湃新闻》和《人民网》五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方面,所选研究对象为哔哩哔哩(后简称“B站”)、抖音两家新媒体平台。
2、信度
本研究采用编码员信度验证信度,公式如下:
.png)
根据编码员1号和编码员2号的检验,在30个样本案例中,共有360个编码决策,除去其中90个缺失值,M值为249,N1值为270,N2值为270,信度计算约为92.22%,信度较好。
三、传统主流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建构状况
在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报道中,有以下基本情况:
(1)在性别层面,男性形象出现了51次(占比71.8%),女性形象出现了20次(占比28.2%);
(2)在年龄层面,未提及年龄占比最高(占比29.6%),其次是涉及多个年龄段(占比25.4%)和18-30岁(占比22.5),其他年龄占比均在10%以下。
(3)在人物国别层面,其他国籍出现40次(占比56.3%),大陆籍出现29次(占比40.8%),港澳台籍仅出现2次(占比2.8%);
(4)在人物身份层面,普通民众占比63.4%,公众人物占比36.6%;
(5)在人物职业层面,未提及职业出现26次,占比最高(占比36.6%),其次是政治界人士和学生(均占比18.3%),演艺界人士占比7.0%,文艺界人士和其他职业占比4.2%,军人占比5.6%,商业界人士和体育界人士均占比2.8%
此外,笔者还发现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报道都有着较为典型的特征,如下:
(1)对港澳台籍的同性恋群体报道数量普遍较少;
(2)对大陆籍的同性恋群体报道偏向于低年龄段,而对其他国籍的同性恋群体报道偏向于高年龄段;
(3)对大陆籍的同性恋群体报道偏向于普通民众,而对其他国籍的同性恋群体报道偏向于公众人物;
(4)对作为公众人物的政治界人士和作为普通民众的学生的典型塑造。
四、新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建构状况
(一)形象建构状况
在统计了B站上35位与“同性恋”有关的up主以及抖音上20位与“同性恋”有关的视频创作者的视频特点、内容类型、人物类型、所属分区、粉丝数量等数据后,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特点:
(1)在对B站up主、抖音视频创作者的的性别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男性数量最多。
(2)在对B站up主、抖音视频创作者的视频内容的分类进行分析后发现,vlog类(日常类)数量最多。
(二)标题和评论的词频分析
通过对B站、抖音视频的标题和评论进行词频分析可以发现,亚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同性恋群体形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但有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还有居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社会的框架。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已不仅仅拘泥于主流文化所建构的世界里,更多的亚文化形态开始纷纷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
在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同性恋群体内部存在一套自己的亚文化符号系统,并将之用来塑造同性恋群体形象,例如男同性恋情侣称为“夫夫”、“室友”等,女同性恋情侣称为“PPL”、“PTL”和“TTL”等。此外,还有一些较为隐晦的符号标签,例如:“橘里橘气”、“两个可爱的男孩子”等。
五、新旧媒介环境中同性恋形象建构的特性比较分析
(一)旧媒介环境的同性恋群体建构特性
1、同性恋群体的新闻报道上存在偏向性的失衡
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较为客观中立,但在新闻议题的地区和新闻主体的性别、人物身份、人物职业等方面存在偏向性的失衡。
在新闻主体的性别方面,五家媒体更倾向于报道男性同性恋的新闻;在人物职业方面,五家媒体均偏向于强调政客、军人、学生等身份,对于其他身份较为忽视。
2、同性恋群体的形象塑造上存在标签化的现象
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现象塑造整体上较为客观,选取的议题范围也较为广泛,但仍然避免不了对同性恋群体的“标签化”。五家媒体在报道层面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但在新闻的议程设置上和事实选取上,同性恋群体往往与艾滋病、自杀、犯罪等议题捆绑,对于表象的报道多于对于深层的探讨,对于事件的报道多于对于现象的呈现,浮于表面的形象塑造较多,标签化严重。
3、2015—2019年的同性恋群体新闻报道的变化趋势
从2015年到2019年,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报道数量呈现出由起到落,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
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新闻报道经历了从现象描述,到内核剖析,再到文化解构的三个阶段。在前期的新闻报道中,五家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新闻报道倾向于对新闻事实本身的报道,着重于政治、司法等硬新闻领域;而在中期的报道中倾向于对同性恋群体内部想法、观念等的报道,着重于文化、社会等软新闻领域;在后期的报道中倾向于对同性恋文化的形成,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等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新媒介环境中的同性恋群体建构特性
1、通过vlog形式呈现生活化的日常
新媒体对于同性恋形象的呈现主要是通过用vlog形式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实现的。vlog这种呈现方式相比于其他体裁具有私人化、语言轻松化、普泛化和易于制作的特点,其内容讲究生活化、真实化和去表演化,能使观看视频的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到最真实的同性恋群体。vlog用生活化的叙事视角传递信息,给我们带来现场的真实感,这种偏向于呈现轻巧的“真人秀”微视频形式,在保证内容真实性下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视频风格清新、明快
B站的同性恋up主和抖音的同性恋视频创作者的视频风格大多数都较为清新、明快,整体画面干净,简洁。视频文案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大白话较多,部分B站的同性恋up主将家乡话融入文案中,较为有趣、活泼。在配乐方面,多采用轻快、舒缓类型的轻音乐,整体感觉舒适、自然。
六、新旧环境中同性恋群体形象建构变迁分析
1、评论区和弹幕形成另一种形象呈现方式
在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中,B站up主、抖音视频创作者在平台发布视频,视频作为编码内容传播给大众,大众发布的弹幕和评论是对信息的解码,又作为编码信息传递给视频发布者,发布者又编码信息回应与这些的观点,在循环的编码、解码过程中塑造了立体的同性恋群体性形象,有利于减少“对抗式”解码情形发生,达到有效传播。
同时,视频本身对同性恋群体产生了正向的传播输出效果,弹幕和评论又作为一种反馈机制从侧面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丰富和立体的正面作用,在这一过程中,B站up主、抖音视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互动又强化了正向的形象塑造,不断循环往复。
2、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割裂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度较为陡峭,中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割裂现象。在之前,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普通民众尤其是被边缘化的性少数群体处于沉默螺旋中,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新媒体为同性恋群体赋权,为个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通过在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自我呈现,同性恋群体开始逐渐“褪魅”,通过积极、正面的形象塑造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没有形成配合,更没有统一的报道倾向,各自所呈现的内容显得混沌单一,不足以将“同性恋”话题引向明朗化,塑造出一个真实、立体的同性恋群体形象。
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形式和反馈形式上有较大差异。传统媒体大多采用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的形式进行传播,塑造的同性恋群体形象大多单一化、片面化。而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于一体,以视频的整合形态呈现,塑造的同性恋群体形象较为多元化、立体化。
3、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片面化到立体化的形象建构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程中,同性恋形象的建构与变迁经历了从“他述”到“自述”、从“标签化”到“立体化”、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等一系列变化,可以总结为“点”、“面”、“体”三个阶段,先是对同性恋群体的初步试探,这一阶段传统媒体多报道某一单一事件;然后是对同性恋群体的广泛涉猎,这一阶段传统媒体多报道某一连续议题,如:“同性婚姻”;最后是对同性恋群体的深入探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多探究同性恋文化的内核、同性恋群体的情感、认知等,同时新媒体加入,从同性恋群体的内部出发,向人们展现其日常生活等状况,整体呈现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片面化到立体化的形象建构的变化历程。
参考文献
1.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 郭镇之, 邓理峰. 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 新闻大学, 2007(03):60-72.
2.吴予敏. 论媒介形象及其生产特征[J]. 国际新闻界, 2007, 000(011):51-55.
3.蔡蕾,赵成旭. 我国网络媒体与同性恋亚文化传播[J]. 东南传播, 2007(09):38-39.
4.斯图亚特·霍尔, 肖爽.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J]. 上海文化, 2018, 000(002):33-45.
5.张琳. 论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径[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5(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