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芳
化隆县群科新区中学 青海 化隆 810904
摘要: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需要遵循高中生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文章首先阐述了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对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内涵进行了界定,对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责任进行了解读,然后分析了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安全;培养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应用广泛,无论是早期多媒体教室的搭建,还是现在现实与虚拟技术的应用都已不再新鲜,人们总是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寻最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广泛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手段,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各种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的网络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网络依赖等问题也愈发凸显,如何更加安全地获取和分享各种资源,如何在分享这些资源的同时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如何能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分辨利用,保障学生的信息安全,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
1.1国外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信息社会责任一词首先出现在国外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中,只是定位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在英国,将信息课程名称调整为computing,在课程简介当中提到使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同时也强调了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利弊。日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的掌握,并且通过信息来了解社会,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态度,从课程内容体系方面,日本高中在2013年调整了相关的课程内容,包含了信息社会和信息科学两个部分,要求学生在信息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态度和作用,这也是国外在信息课程开设以及信息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态度的转变,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信息课程当中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性。
1.2我国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我国在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置方面对学科的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进行了诠释,要求教师在对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增加一定的信息社会责任内容,讲解一些信息安全知识,让学生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有效地维护个人在信息社会的利益,又需要积极维护他人在信息社会的合法权益。
2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内容
2.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和价值判断意识。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敏锐的了解信息的变化,主动分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并且主动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指的主要是学生通过计算机来逐步解决生活当中出现问题生成合理方案的思维能力。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可以更好地对计算机进行使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构建数据模型,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通过不同的手段获取信息资源,并且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确保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时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2.3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需要了解虚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之后自觉抵制虚拟世界当中的各种不良信息,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做到知法、守法,更好地保护自己在信息活动当中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他人的权益。
3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
3.1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主要通过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和教师的影响两个方面。1学习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知识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呢?第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通过教师直接对知识进行传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多方优势,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建议教师在选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容易产生的热点问题,如黑客崇拜、网络游戏依赖症,让学生去查找和问题相关的资源,具体的案例,上课进行汇报和交流。课后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和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建构起来,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第二,教师运用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策略。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策略,组员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学习的极性和参与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公共场合的Wi-Fi的使用”,首先按照学生的个人选择进行分组,人数2~4人,首先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资料内容形式可以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由教师提供项目指导书,要体现信息安全风险方面的内容。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探究后,小组共建思维导图,上课以小组形式汇报。再由教师对学生信息安全、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讨论Wi-Fi信息危害有关案例,从而强化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经过课堂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对信息安全进行概括,最后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小组组内评价。
3.2讲解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规则
在课堂上通过展现各种网络现象,让学生了解当前网络发展的现状。比如很多侵犯知识产权的网络抄袭事件,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问题,网络暴力的控制也逐步强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社会常规知识,避免出现无知而造成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另外,需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热点新闻作为事例,与生活现实结合,让课程更为生动、形象。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网站的制作,在网站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收集素材,在此过程中需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规定,对于文章转摘的需要征得作者同意或者注明文章出处,如果有版权的图片或者音乐,不能随意对其进行转发,避免出现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事情。
3.3促使学生形成网络责任感
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还需要逐步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学生主动去维护网络健康,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依法上网的同时,还需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比如说在软件制作课程讲解时,可以指导学生设计文明上网的宣传海报,收集一些案例和信息,通过photoshop进行图标的制作和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增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网络责任感,对网络责任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落实,需要教会高中生如何承担网络责任,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便利,我们就需要为网络提供一定的便利,也就是需要做到互利互惠。
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教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觉抵制一些网上不良信息,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董玉琦,钱松岭.国际视野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7-20,32.
[2]李锋,赵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4-9.
[3]解月光,杨鑫,付海东.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中国电化教育,2017(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