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伟
湖北省崇阳县路口中学 437512
摘要:乡村发展,教育先行。乡村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教师面临经济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培训欠缺等现实困境,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改变这一困境,提高教师待遇及地位,需做好乡村教师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培训制度,让乡村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中去,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
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困境与对策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相继发布,将乡村振兴上升到现阶段重要的国家战略。[1]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人发展的作用,乡村振兴,重要的是教育振兴,乡村教师处于教育振兴的关键位置。我国目前有1500多万名教师,其中30多万为乡村教师。[2]如何让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得到解决,让乡村教师发挥作用,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并支援乡村振兴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灵魂,正因为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提升才能让乡村教育振兴成为可能。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教师扎根于国家基层,服务于乡村教育,优秀的乡村教师代表了乡村文化,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间接地向其家人传递着新文明、新文化。乡村教师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
(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
教育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努力付出。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正是依靠乡村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而逐步实现的,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
二、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探析
通过对部分贫困县乡村教师的调研,发现乡村教师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中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称晋级、等存有疑惑及不满。
(一)社会地位较低
教师的社会地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政治地位是教师应享有的政治待遇;经济地位是教师职业吸引力、声望的重要依据;文化地位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组成的综合体对他人的影响。本文着重对乡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进行研究。
1.经济地位较低
教师的生活水平及质量由经济收入决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在经济地位方面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不理想,这是乡村教师面临的首要困难。二是住房保障问题未完全得到解决,流转安置房数量有限、环境较差,不能保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需求。
2.社会认可度不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把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让很多人把乡村教师的职业定义为“贫穷职业”。
(二)乡村教师职业培训欠缺,职业成长受限
职业培训欠缺,主要表现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缺乏对乡村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其一,乡村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支撑乡村教师外出参与培训,让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处于停滞状态。其二,乡村教师大学期间接受的教学模式单一,这与现形势下的乡村教师一专多能、全科教师、本土化教学等要求仍有差别,部分新人职的乡村教师在面对这些差别时表现出了畏惧的心理。其三,即使是培训,培训的模式单调,一般是初级计算机培训或简单的教学入门知识,没有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度的挖掘,开发新的元素。
职业成长受限,其主要表现为职务晋升受限,职称提升受限。乡村学校的管理岗位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职务晋升需求。
(三)乡村教师师资匮乏,任务繁重
2016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代课教师占比近18%。[3]乡村教师缺编严重,部分优秀教师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被高薪聘走。这对于本就人才紧缺的乡村教育师资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位置偏远、进城入学等因素,在贫困地区有许多小规模学校,这样的学校学生仅有几十人,不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配备老师,但学校却仍有行政属性和年级跨度,同样需要完成各项工作,导致了教师数量不足,任务繁重的现象。
三、解决乡村教师面临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乡村教师政策支持,提高教师待遇
1.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环境
中华民族尊师重道是共识,师道尊严、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精神及历史典故至今仍被世人传颂。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社会应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弘扬,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导向,让乡村教师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完善乡村教师津贴制度,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建立乡村教师成长基金、绩效基金、福利基金等让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得到不折不扣的保障,将乡村教师流转性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解决乡村教师住房忧愁,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3.建立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新机制
健全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新机制势在必行,首先,制定乡村教师区别于城镇教师的职称评聘标准。其次,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城镇教师轮岗期间享受乡村教师的同等待遇,城镇教师进行职称评聘,需有相应年限的乡村教学经历,让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后,适当偏重乡村教师各级职称比例,建设成一支“下得去、留的住、有发展”的乡村教师的队伍。
(二)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培育乡村教师专业职业精神
1.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的背景下,乡村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思想也体现出了先进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对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加严格。教育部门在不断引进新人才的同时,应对现有乡村教师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培训。
2.进行乡村认同教育,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层阐释。选择乡村教师的职业,是投身于教育事业,更是投身于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伟大事业。在今天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应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教人于乡村生活,育人于乡村传统,让真实的乡村教育开展于优秀的乡村文化之中。
(三)完善师资保障,健全发展模式
乡村教育师资保障可采用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形式进行或组合进行。
短期以支教支援对口师范院校帮扶的方式进行快速的人才补充;中期采取特岗教师、校际间教师交流进行人才补充,以供给提升教师质量,帮扶组建本校教学梯队;长期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坚持县村级公费师范生政策,形成乡村教师“从乡村来,反哺乡村”的发展模式。
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推动,乡村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是乡村文化的延续者,是乡村科技普及的推动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思想精神的引领者。乡村教师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解决乡村教育振兴中乡村教师的困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 06- 08)[ 201 8—02- 10 ].
[3]刘善槐,王爽,武芳.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7(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