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汉语言文学181班
摘要:文学作品总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作者的思想,《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伪君子》诞生于古典主义王权理性备受推崇的年代,作品难免带有王权理性的色彩,作者通过《伪君子》表达自己的理性困境。关于剧作本身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笔者发现对于莫里哀本人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于时代局限的态度探讨较少。拟通过对文本的简单梳理和理性困境的讨论,希望对读者阅读《伪君子》一文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莫里哀 《伪君子》王权理性 理性困境
一、《伪君子》文本背景及概要
《伪君子》被后世誉为法兰西喜剧最高成就,它的创作时值君主专制在法国确立并发展,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伪宗教人士进入一个法国富商家庭行骗最后被捕的故事。作品因其讽刺意味,冒犯到了当时贵族与教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几度禁演,为取得上演权利,莫里哀数次修改剧本,向国王提交了第三份陈情表,最终获准公开演出。
作品产生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虽然路易十四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他的统治是上帝赋予他的权利,但是当时,罗马教廷在全面、大肆地宣扬教皇至上,威胁着王权,宗教主权凌驾于王权之上。路易十四亲政后,提出“君权神授”、“朕即国家”,实施“一个君主、一种信仰”的绝对君主制。他认为要获得无上的权力,就必须摆脱教会对王权的控制,统一法国宗教,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控制,禁止宗教自由。
上述的君主专制背景是古典主义的基础。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必须加强对国家思想文化的控制。在《伪君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典主义的痕迹。虽然莫里哀是一个有着民间性的剧作家,但他并不能完全摆脱古典王权理性的束缚。在《伪君子》中,有两个地方可以明确印证这一点。首先是剧情最后国王的突然出现,让奥尔贡一家由悲转喜。如果没有国王的出现,这一切对于奥尔贡家族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一些“梦幻”的结局,这在当时是可以合理解释的。第二个是剧中的角色克莱昂特。他在剧中的话充分显示了理性。比如“大多数人生来缺少平常心,他们从来不能保持正常合理的良知,在他们的头脑里,理智的范围太狭窄了。”还有该人物对国王结局“深明大义的恩典”的赞赏,都是古典主义王权理性的渗透,是莫里哀创作之时尚无法回避的时代烙印。
二、“三一律”——古典主义喜剧结构原则
即戏剧创作要遵循“时间一律”,“地点一律”,“行动整一律”三点。
《伪君子》的剧情被控制在一天之内,全剧每一幕之间,每幕中每一场之间,衔接得紧密巧妙,不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时间或空间的转换感。戏剧开场标明了地点——巴黎,奥尔贡的家里,这一地点也是全剧所有情节发生的地点。剧中各个情节互相关联且贯串全剧、次要情节服从主要情节,符合行动整一律。如第二幕第四场,奥尔恭女儿玛丽亚娜与男友瓦莱尔因奥尔贡撕毁婚约争吵是明显的次要情节,但是它从侧面揭示奥尔恭的专断和答尔丢夫的伪善。
三、理性的困境
歌德曾说:“莫里哀的喜剧‘已经跨至悲剧的边缘’。”莫里哀作品数百年经久不衰的事实证明,其艺术的震慑力正来自于他以喜剧表现人类可笑、可恶行径的同时,又展示了社会生活中的悲剧内容,让人感到可悲可叹。像这样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是法国人盛赞他为“无法模仿的莫里哀”的原因。莫里哀喜剧的悲剧性还体现在喜剧中所体现的一种严肃意义上,他不仅仅为笑而写喜剧,他是将矛头指向天主教沉重的精神统治,是为揭露假虔徒的伪善和欺骗手段,嘲讽上当受骗者的糊涂愚昧,打击无恶不作的“圣会”而创作的,因此《伪君子》虽是用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喜剧色彩的情节来营造欢闹的氛围,但其却反映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本就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悲剧的意义和喜剧的格局及手法在莫里哀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是莫里哀反对将文学等级化思想的体现,也是对喜剧艺术的升华。
《伪君子》结局虽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局面,可是这个喜剧结局中却有着悲剧的影子。莫里哀虽然深感时代弊病,对于伪善的社会恨之入骨,可是他势单力薄,一个人的力量无以扭转社会的大方向,他不得已地使国王出现在《伪君子》的结局中,想借助国王的力量揭露时代的虚伪,可是国王迫于压力下达的几次禁演令让他对国王也丧失希望。他看清王权统治者的真实面目——表面上赞同“理性”,仅是因为这样的“理性”在某些方面有利于王权的统治,他们真正迷恋的,仍然是那个至高无上的、享尽荣华的王位。他曾尊崇的王权理性,只剩下“理性”没有抛弃他。
作为一位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主义者,莫里哀夹在教会与王权中间,承受着来自二者的压力。他知道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笼子里,他想逃离这样的束缚,可是一个人无法脱离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整个时代,他在樊笼里冲撞得头破血流。在《伪君子》的前言中,他写道:“如果喜剧的目的就是鞭打人类的弱点,我看就没有理由让哪一个阶层的人幸免。这种特别的缺点,其影响远比所有其他的缺点危险;且我们已经看到,戏剧在纠正错误方面是最有效的手段。”不妨将这句话当作一位文艺界的前辈对于后辈的叮嘱,叮嘱后辈,要于作品中记录真实的时代,记录真实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法]莫里哀.伪君子[ M ].朱维基译.上海六社,1924:1-2.
[2] 陈惇.新中国莫里哀戏剧研究60年[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