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尉羚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当下我国的大学生们大部分都被负性情绪所困扰着,负性情绪具有以下特征:情绪不具有稳定性、做事情冲动、盲目以及具有严重的失落感现象。大学生们可以使用以下策略来加强自身应对负性情绪的本领:如接纳并了解自己,不断尝试独立、自主,学会倾诉与宣泄。本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特点,然后又及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广大学者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特点;调节方法
引言:负性情绪简单来说就是指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对外界环境事物不符合个体主观需求以此出现的不良情绪,比如情绪低落或者伤心等等。我国当下大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大学生活期间出现了不符合自身主观需求的物、事与人,一旦在内心当中出现了不良情绪,就一定会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假如自身没有调节好负性情绪,长时间就会形成一种积累,就非常有可能促使大学生做一些自伤、伤害他人、情节严重时还会做一些犯罪的事情。
一、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特点
(一)具有失落感现象
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走过来的,在高中时期,他们在学校都具有佼佼者风范,非常受到教师与同学的重视与喜爱。但是,当他们迈入大学校园以后,就会发现身边的同学智力与学习等等方面都和自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高中时期的优越感逐渐降低。发现步入到大学以后,同学之间比较的不仅仅是学习,更注重比较自身的素质,是对大学生一个整体的比较,这种比较与比较学习竞赛更加具有全面性、难度性以及挑战性。而且当下的大学生已经不具备过去大学生“出类拔萃”的体会了。进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只是表示自身从另一个学习时期到来。在大学时期,仍然需要更加努力与拼搏,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就会导致他们内心当中产生失落的现象,此时必须整理好心情、情绪,在崭新的人生道路上重新奔跑。
(二)不具有稳定性
在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父母与教师的极度重视下,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青春期,但是,他们的内心依然是非常幼稚的,人生价值观也并没有完全形成,性格特点此时也逐渐向成熟、稳定方面靠拢。当他们进入到大学时期以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与熟悉的环境,许多大学生在刚开始时会出现很兴奋的状态、对大学生活也非常憧憬。但是,他们到陌生的环境进行学习与生活,事事都需要自己完成。因此,当不稳定的个性与生活点滴碰撞就会激发出大学生们的情绪变化。他们的情绪有的时候会因为某一件小事就兴奋不已,还有的时候会因为某一件小事就躲在角落里痛哭流涕。有时安静、有时兴奋,情绪就会呈现出不稳定现象。
二、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策略
(一)了解与接纳自己
在高中时期,每一位学生都是围绕学习进行,对自身周围的任何事与物都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当学生们步入到大学时期,学习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因此,每一位学生在按时完成作业过程中,同时还要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爱好与兴趣等等,并且还可以凭借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去设计正确、合理的计划,去发展个人能力;要不断的学会了解自己,站在自己、朋友、教师、父母的角度去分析自身的优缺点,一旦发现缺点就及时改进,优秀的地方要持续保持下去并更加努力,学会完善、接纳与调适自己;与此同时还需要知道自身所处的现状,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人生规划,不要设计一些虚无缥缈过于远大的目标,要学会在新起点规划新征程。
(二)尝试独立与自主
当高中生迈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就需要离开家庭与熟悉的环境,心理发育正处在成熟阶段但是又没有完全成熟,心理波动也很大、容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非常弱、做事情不经过考虑,因此,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进行处理。可以从最基础的小事着手,比如说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进行,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促使自身逐渐成熟起来。大学生要学会设计适合自己的计划,与此同时也需要学会在学习知识中不断挖掘自身的兴趣、特长与爱好。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在学校要学会怎样与家人、同学与教师沟通,在人生阅历比较多的人身上学习到自己想要阅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任何苦难都不要盲目、钻牛角尖已经太过于顾及面子,需要学会向自身周围的教师或者同学寻找帮助。在学校除了需要学习知识以外,还需要尝试着接触社会、尝试独立,以此来历练自己获取人生阅历。
(三)学会倾诉与宣泄
大学生活可以说成是社会舞台的缩影,在这期间,他们需要在校园经历许多能够激发出情绪波动的人与事,所以要学会独立处理负性情绪。假如一些性格腼腆、内敛的学生出现情绪困扰时,他们不敢和不习惯向身边人倾诉与宣泄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可以在大学校园中创建一个心理咨询社团,把具有相同情绪问题的学生组成小组,使他们可以在小组当中说出各自的真实感受,宣泄出内心的情绪。大学生需要学会倾诉自身的情感,把不愉快、不开心的事情都传递给教师或者朋友,渲泄出负性情绪,使彼此可以共同承担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除此以外,还能够约几位好朋友在户外走一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将负性情绪消散。
结束语:根据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解除负性情绪的重点不是改变事件的本身,而是需要我们不断调节与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真实态度。如果以上几点方法都失效,那么我们也不需要灰心,可以去寻找心理医师进行咨询与倾诉,在他们的帮助下可以有效打败负性情绪的产生。
作者简介:
徐尉羚(1982.09),女,苗族,四川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课题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No.SA2100000259 )
参考文献:
[1]刘林. 面向论坛文本的大学生情绪识别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李洪娟,耿奇龙,苏富,赵金云.体育运动对高校大学生负性情绪干预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