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流派演变中的“钟摆现象”评析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徐鹏
[导读] 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所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其实质一方面是由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
        徐鹏
        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201701
        摘要: 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所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其实质一方面是由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同时,新的教学法流派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不断整合旧教学法的合理原则及框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教师应该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教学法流派;钟摆现象;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横断学科、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七个学科本身都是独立的学科,但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特别是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提供理论养料甚至理论依据。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1
        根据目前国际上外语教学法专家的观点,本文将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将各种外语教学法的流变与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来研究。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法新旧更替的时代称为“方法时代”,将8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结构和功能并重的时代称之为“后方法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相邻新兴学科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在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的时代大背景下顺势应时而生。形成了具有不同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人才观、工具论、本源论的教学法流派。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界出现了“教学法”过时论之说。对教学法概念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学界开始理性反思外语教学法。斯特恩强烈地批判了学界一百年来对“方法时代”教学法流派的痴迷与倾心。2布朗主张淡化教学法,强化一系列教学原则。此外,由于外语教学涉及各种复杂现象,没有包打天下的教学法,库马拉瓦迪为卢正式提出了“后方法”时代的概念,倡导一种灵活、动态、开放的教学思想。
        本文将着重探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方法时代”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教学法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教学基本原则以及各自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论述新旧教学法相互扬弃,通过批判继承,吸收合理内核,从而出现一段时期语言形式受到高度重视,而后又觉得不足,又转向偏重语言意义,但一段时期后又折返回语言形式。人们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意义的偏好呈现“钟摆现象”, 在外语教学法的流变与发展的历史上,大致出现了三次典型的“钟摆现象”,下文将一一评述。


一、外语教学法流派演变之“钟摆现象”描述
1.1第一次“钟摆现象”
        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形成了外语教学法历史上的“钟摆现象”的第一次摆动。3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又称为“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一、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二、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三、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四、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五、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直接法在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称作“自然法”、“口语法”、“改良法”,其特点是以模仿、感知外语的语音和口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以在外语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直接用外语思维作为主要方法。它强调口语、语音、句型教学,注重以实践练习培养学生语言习惯,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和直观教具;但忽视母语和语法的作用,从而影响对于抽象概念和语言结构的理解和练习。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之间的对立。从表面上看,直接法是对语法翻译法的反动,直接法提出了目的语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直接的心理联系原则,用目的语作为教学语言,颠覆了语法翻译法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目的语的做法;直接法彻底改变了语法翻译法把古典语言的教养目的作为外语教学的唯一目的, 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其基本原则是直接联系原则、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以模仿为主原则、句本位原则进行教学;直接法颠覆了语法翻译法注重语法学习和语言形式的教学方式,主张外语教学应该尊重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而使外语教学中心实现了从语言规律到儿童学习规律的伟大转变。


1.2第二次“钟摆现象”

        20世纪中叶,认知法与听说法也形成了方法时代“钟摆现象”的第二次摆动。4认知法是语法翻译法的现代形式。该教学法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奥斯贝尔的两种“学习”理论;语言学基础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基本原则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把学习语言的活动看成是一种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等。认知法继承了语法翻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人们学习外语就是要学习这个规则系统,母语对外语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加以合理的运用。这些原则与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的听说法形成了一种对立,与此相反,听说法则强调听说领先、排斥或者限制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有错必纠、反复实践、形成语言习惯,这样的教学原则是对听说法的反动,从而形成了方法时代“钟摆现象”的第二次摆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认知法反对听说法以句型为中心的反复操练和鹦鹉学舌般的教学程序,是对人的智力、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认识上的理性回归。

1.3第三次“钟摆现象”

        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与认知法也形成了方法时代“钟摆现象”的第三次摆动。5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其理论基础为社会语言学、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话语分析理论等。具体而言,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针对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并指出乔姆斯基的所谓语言能力应称之为语法能力。一个人没有语法能力不行,但只有语法能力同样也是不够的,因此,“交际能力”具体包含以下四方面的能力与知识:该语言是否或在某种程度上合乎形式—即合乎语法性;该语言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可运用—即可接受性;该语言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运用的背景;某项语言是否可以被完成、操作,包括哪些行为。海姆斯主张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既要考虑其语法正确性,又要考虑可接受性,既考虑谈话的场合,也考虑谈话的方式等,这就是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现象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从社会文化的众多因素来客观地解释种种语言现象,他进一步研究了语言的社会功能,他的意义潜能理论对交际法产生重大影响。在韩礼德看来,所谓的符号系统不应被看作一组符号,而被看作一套系统化的意义源泉,客观而全面地描写语言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研究人们为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含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任务。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交际法改变了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传统,而侧重于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即通过语言做事情,表达意义的功能。交际法将语言视为是一个意义表达的系统,其基本单位不再是语言的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语言的功能和交际意义。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钟摆现象”本质分析
        2.1 人类认知规律“最省力原则”的集中体现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内在本质。哈佛大学语言学家、哲学家乔治?齐夫所提出的“最省力原则”是对人类语言与思维模糊性的有力论证。乔治?齐夫指出,从个人到群体,从语言内部到社会各界,从词语分布到社会资源配置,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世界,这些自然社会现象无不存在着最省力原则,而维系所有这些社会关系存在的基础就是语言。
        人类语言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对复杂的事物,砍去枝节,通过降维、聚类等手段对真实世界进行抽象、压缩、概括出其事物最基本特征。这是由人类语言模糊性的本质所决定的。比如说在传统的理论语言学中,“椅子”这个词是代表这一概念的符号,统指所有椅子,而不是某一把椅子。而在现实世界中,椅子的形状、样式、大小有着无限之可能。外语教学法流派的演变和更替,从表面上看,犹如“钟摆现象”,这一概念既模糊又形象,极易形成刻板成见,更糟糕的是,被贴以“钟摆现象”标签的教学法流派的更替与变迁被语言及认知的惰性大大简化,略去了众多细节,必将贻误青年,误导学界。因为该指称未指明钟摆的颜色、长短、频率以及钟摆幅度的大小,未能指明新旧教学法之间演变的历史成因及背景、未能指明表面上对立的两种教学法流派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发展之关系。
        因此,传统的理论语言学家,不能满足于用基于符号、逻辑、规则、线性、内省的方法做研究,用特定的符号和概念去界定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当今时代,语言学的生态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每天催生了海量的数据,数字化潮流不可逆转,传统的语言学家更需要拥抱数字化,投身于数字化时代,研究数字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呈指数级增长,理论语言学家要做的就是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将语言学科变成科学,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内在统一,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2.2 对辨正唯物主义的实质违反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地重复。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是渐进性地调整和客观发展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不同的教学法流派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各有偏重。实际上,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形式是面,语言意义则是里,共同构成我们思想之外衣。新旧教学法流派对立中存在着统一,新的教学法流派适当地吸收了旧的教学法流派语言教学框架的合理思想。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 具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是历史和时代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
        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遵循着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一种教学法发展为另一种教学法不是表面上的简单的替代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的“钟摆现象”,所谓的“钟摆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循环论的误读,而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极力反对的。新旧教学法流派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批判继承、层级整合的递进关系,新的教学法流派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不断整合旧教学法的合理原则及框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上升发展过程。

三、 结论
        可见,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受到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理论和力量的影响,从而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不是方法之间简单的替代关系,其实质是历史和时代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是在追寻科学发展道路上面临各种新理论所做出的选择和改进。同时,新的教学法流派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不断整合旧教学法的合理原则及框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与局限。教师应该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统一、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的原则等。
        
        
参考文献
        [1]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14,283.
        [2]Stern, H. H. (Hans Heinric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477.
        [3]袁春艳. 当代国际外语教学法发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2,37.
        [4]袁春艳. 当代国际外语教学法发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2,37.
        [5]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14,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