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王春艳 张荣华
[导读] 地理新课标的颁发,掀起了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浪潮,地理教材也随之更新
        王春艳 张荣华
        (金坛第四中学,江苏,金坛 ,213299)
        摘要:地理新课标的颁发,掀起了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浪潮,地理教材也随之更新。2020年秋学期江苏首次采用地理新教材,笔者在与新教材的磨合当中,发现新教材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重视。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其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一致性,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的核心素养,也能增强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生态文明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二者具有共同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一、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过程
        2017年,教育部颁布地理新课标,为地理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最为核心的素养。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与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一致性。因此,研究生态文明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非常有必要。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学习,同样地理学科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分科教学的缺点是造成了知识的相对割裂,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以及事件的整体以及统一的认识。如何尽量减少分科教学弊端的影响,更好的让生态文明思想绽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教育,可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认识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促进地理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学生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其外在表现形式是地理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地理知识不断积累,生态文明知识理论逐渐雄厚。因为地理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地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态文明问题也非常普遍,所以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累积。
        当前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在实践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论以及科学知识的指导。知识也是生产力,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思想认识、科学的方法指导。


三、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
        意识具有先导向,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实践。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实践全面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对于树立正确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我国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渗透。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社会实践层面,垃圾分类行为和意识深入人心,说明生态文明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生态文明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情感和观念需要进一步升华,从意识层面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投入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四、有利于中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地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体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态文明实践,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习惯,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契合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理念,尤其是人地协调观的提出。人地协调观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学性质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切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具有一致性。
        地理教育是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材涉及较多生态文明内容,要找准渗透生态文明的内容及角度。地理教材有许多内容能够和生态文明结合,所以教师在地理知识与生态文明的结合点要注意生态文明渗透。对于像大气环境这样具有系统性知识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拓展内容,整合地理不同版本教材以及选修地理《环境保护》内容,使得生态文明知识系统化。通过各种网络途径,搜集影视资料或者新闻材料,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素材。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研究已经是热点。虽然当前已经有不少人进行研究,但是缺乏长期的跟踪研究。未来生态文明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仍然可以期待,尤其是生态文明渗透的策略、更为完善的评价手段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方面。
        作者简介:王春艳(1995.1-),女,汉族,河北唐山,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