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俊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小学部
近期,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开展了《春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专项督查》,各区教育局领导认真落实指导学校组织家访工作。阳春三月,全市各中小学校教师吹响了“入户家访”的号角。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一些老师们在接到这项任务后,产生了一些顾虑,一是目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对于疫情防控这方面家长是否接受教师们家访。二是当前人们非常关注家庭的隐私权,家长是否愿意他人走进自己的居住所。三是有些家长和学生一听说老师要家访,内心会产生一些小紧张、小压力。四是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可以用多种方式沟通,不一定要入户沟通。
面对老师们和家长的想法和一些顾虑,如何让他们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把“请进来”变为“我们去(主动去)”呢?为此学校迅速制定家访活动方案,先向全体教师做工作动员;组织教师召开了“师爱送到家”的专题培训,围绕三个主题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大讨论“为什么访?访什么?如何访?”大家通过讨论、交流,明确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是一次宝贵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老师们采取“老带青”和“班主任+科任”二人组合的人员结构进行家访。随着一户户家访工作的陆续展开,老师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任务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爱心家访”的工作中。
这次家访活动,许多教师都有着诸多的感触和体会。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种变化是教育正能量的传播,是拉近“家校心灵距离”的良好时机;是“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的极佳途径;是大家为之期盼所要达成的教育效果。
师生之间的变化—— 师生情浓,心如暖阳
原来很多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都是请家长到学校或通过电话联系家长,来反映孩子在校问题,督促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说服教育,有时教育效果甚微。这次家访,我们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家庭,通过看——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结构;听——学生成长的经历;谈——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老师们才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家庭世界,老师们有机会走进孩子们的家庭世界,看到孩子们更真实、可爱的一面,了解到了许多学生成长背后的故事,大家深深感受到——有了解才会有爱,有爱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
老师们在家访中看到,有的学生在家里和爸爸组装“乐高插件”妈妈做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有的学生在家中练琴,用自己的才艺来迎接老师的到来;还有的学生和父母将记录孩子成长的照片,编辑、制作成册,和家访的老师一起分享。老师为孩子们能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下生活感到欣喜。
当然对于一些行为习惯欠佳或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们在家访中也看到了其背后的原因。
如有一个孩子平时在学校不爱说话,习惯不好,总是爱招惹是非,通过家访得知孩子是单亲,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工作忙也很少来看他,老师家访了解情况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于是通过电话及时和他的父亲取得了联系,沟通了共同关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父亲意识到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重要。家访后,老师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关爱这个学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爱让孩子变得开朗、阳光,孩子渐渐敞开心扉和老师、同学开心交流,学习成绩也日渐起色。
我们的老师们每走进一个家庭,都会与学生亲切聊天,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这份亲近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带到课堂上,在教育教学中更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学生在我们的呵护和教育下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变化——心灵相约,携手共育
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大部分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又很少有时间到校与老师沟通。而家访为老师与家长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气氛。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了解了孩子在校的表现,理性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有这样一个学生,在校非常的调皮任性,不听老师的话,为所欲为。可是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家里,这个孩子却是一个“乖乖宝”,表现得很正常,安静,听话,和在学校判若两人。问题出在哪里呢?老师和家长通过深度的交谈,了解到在家里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稍有点错误就挨打,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制”,但是力量上的差距使孩子不敢反抗,只能表现得很乖。到了学校,这样的孩子开始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甚至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老师帮助家长找出问题的症结,那就是学生在家里压力过大,逆反心理表现在外。家访时老师给家长支招:“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孩子有错要耐心的说服教育,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经常和孩子促膝谈心,给孩子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这次的倾心交流,使家长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对老师心存感恩,拉近了家校的心理距离。
家访中,老师们还欣喜地看到了有着优秀家风的典范。学生的爷爷是个老书法爱好者,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和孙儿也都爱上了书法。这位爷爷自豪地为来访的老师讲述祖孙三代练书法的趣事,为我们展示各自的作品。其间,孩子提议要把这些书画作品拿到学校向同学们展示的时候,爸爸悄悄地告诉孩子,要先去听听爷爷的意见!爷爷自然是笑着点点头。尊老爱幼,其乐融融,这温暖的一幕唤起了我们对家风的记忆。正如总书记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如果孩子们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家风熏陶和培养下长大,定会对他今后的成长有益处。
这次家访活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的收获、许多的思考,为做好今后的工作积累了“教育锦囊”:1、首先要避免流于形式的家访,不急不缓,有条不紊地去进行家访,建立家访常态机制。2、家访前做足“功课”,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进行分层家访。先对 “有情况” 的学生进行家访,以求得问题及时得到家校合力的解决。再分批对其他同学进行家访,给每个孩子送去关爱,携手家长有的放矢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3、家访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谈话内容,对一次综合性家访应分清主次,力求重点突出。还要平易近人,与家长、学生亲切交谈,耐心倾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4、家访后教师对于家风优秀的家庭,多了解多宣传,可作为典范请到学校为家长们做宣讲。
家访体现着教育的一种人文关怀,是家校联系的“暖心桥”,她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学生、家长携手发力,我们的教育就会“心”向未来,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