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到悦纳——谈谈习作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林奕
[导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
        林奕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太平小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是啊,写作并不是笔墨的游戏,它应该是源自生活,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只有当习作成为一种需求的时候,习作的兴趣才能很好地被激发,好的习作才能自然生发。怎样引导孩子将习作变成一种欲望和需求,又如何让孩子的将这种需求富有个人特色进行自由表达?
        一、开放的习作话题——说:言为心声
        说话谁都会,但是越到高年级孩子上课说的兴趣越少,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写的东西越相似,为什么?因为想写的,不是心里想说的;要说的不是自己习惯说的方式,所以到最后,只能编造,揣测老师喜欢看的,老师认同的,慢慢的习作等同于编谎话,谁编的真,编的像,分就高。“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所以我们平常可以将刻意的习作课上的说化成语文课内课外无意识地开放地说。根据学段特点的不同,引导他们发现习作的话题。
        在题材选择上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应该是海纳百川而又贴近生活的。比如小学阶段经常练习的人物描写,可以给孩子们出个指向性明确的专题系列,针对同学外貌中的一部分做群体描写,有孩子就拿同学们的“小辫子”做起了文章:
        瞿小萌的头发短而蓬,像兔子的尾巴。就如一句谚语说的: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她的头发也一样——长不了。
        “啊,你甩到我了。”你听,班上又有人在抱怨了。这肯定又是王琳的头发在“作怪”了。王琳的头发又长又蓬松,用来“甩”人再合适不过了。她那头秀发“惹怒”了班上不少人。
        刘琪在班上算是温顺的,可能她的头发继承了她的个性:柔软。微微向内弯曲,很少会拍痛人,摸去顺滑,像兔子皮毛一样。
        还有同学抓住了心灵的窗户——眼睛:
        黄瑶的眼神像两朵带刺的玫瑰花,只觉得很美,很清新,骨子里却透露出一股犀利劲,一看只觉得她是个蛮妹。
        黄希鸣的眼珠子像两条小蝌蚪,在眼眶里打转,一看就知道平时他鬼主意颇多,是个又机灵又搞怪的小淘气。
        而雷子芮的眼神呢?像两条激光扫射线,射在谁的脸上,谁就紧张,不敢直视她。吵起架来她可是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呢!
        读着这样的文字,那群调皮捣蛋却又性格迥异的孩子们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开放的习作思维——想:百花齐放
        提起太阳像什么?你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我想很多人会冒出像大火球。从低段起这个比喻句出现的频率就非常之高,为什么太阳只能像大火球呢?肚子饿了,太阳可以是个鸡蛋黄、金黄脆饼;孤单时,阳光送来如母亲般的温暖;春日时,似一双温柔大手轻轻抚摸;夏日到来,又像光剑入云……生活如此多彩,太阳又怎能永远单一?
        如果我们老师的思维局限了,那么孩子的思维就很难拓展,习作也就失去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记录新鲜生活感受和经验的意义。例如每次春秋游总要让孩子们来篇习作,但年复一年,每年都写如何写出新意?班级参观了博物馆,可以让孩子打破常规写写《春游奇遇记》。

回到侏罗纪,森林大冒险,变身大蝴蝶,生存大挑战……将现实与虚幻来一次亲密“接触”,将学到的求生知识和动画片中看到的精彩历险合二为一,人人都有了话写。
        三、开放的习作视角——看:眼见化虚
        看,有两层含义:一是眼睛里观察到的事物。
        班里偶然爬进一只蜘蛛,一位老师因势利导作了一次成功的习作引导,最后一篇趣味盎然的儿童诗跃然于黑板:
        蜘蛛
        一只蜘蛛,
        惊吓全班。
        搞乱桌椅,
        弄脏地板。
        试问,有啥好怕?
        蜘蛛在高我在低,
        蜘蛛在上我在下,
        我不怕它,
        它怕我!
        二是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所看在此,所思在彼。引导孩子善于观察,留心生活自不必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对眼前所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意见。就像同样一个静物,抽象派和写实派的笔下呈现出来的截然不同,如果我们的习作教学能着重引导孩子“我手写我心”,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雷同作文出现了。
        四、开放的习作方式——拆:化篇为段
        日常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片段练写本,经常进行片段描写。比如写写路上遇见的一个陌生人,写写与同学的一场闹剧……有学生将平日里和家人斗智斗勇的一个场景这样叙述:
        “不行,我得想个办法,今天我一定要玩到电脑!”趁爷爷奶奶还在看电视,我偷偷摸摸地溜进书房,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按下电脑电源键。等待开机的几秒钟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度秒如年,什么叫做热锅上的蚂蚁。终于开机了,一阵脚步声却传入耳边。“糟了!”是爷爷来了吗?不会吧,我不会这么倒霉吧!我赶紧走出书房手忙脚乱地把门掩上,支支吾吾地问:“爷……爷爷好,您……来……来这边干……干什么啊?”爷爷气定神闲地说:“我啊,来书房拿本书。”我着急忙慌地说:“哦!我……我去帮您拿。”好险没有被发现,呼……
        电脑的诱惑对孩子何其之大,我想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开动脑筋和家长周旋的经历吧,但稍加记录却也趣味盎然,再遇到家庭趣事之类的习作话题时,这些经历就可以随时进行调取了。
        围绕单元主题,将习作中的难点、重点部分进行拆分,在课堂教学中或模仿,或累积进行突破,孩子会觉得作文是件有趣而简单的事情。
        五、开放的习作构架——构:文本渗透
        单单只有片段练习,习作的整体把握依然会存在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平时的教学中关注文本整体把握,搭建支架,耳濡目染下学生运用起来应该也不是难事。
        人言卖油翁:何“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答曰:“无他,惟手熟尔。”窃以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怎可孤立而谈?我们可以提供一定的内容和话题让孩子去练习,这是有的放矢。但若能让习作成为孩子记录生活的习惯,自发地进行,做到无的放矢,那么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成功的,一言以蔽之:作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