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红
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周家庄子学校265400
摘要: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优化阅读教学观念和方法。问题是教学的基础,好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所以科学合理设计问题十分重要。本文将围绕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性提问这一论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引言: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灌输式教育的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将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逐渐丧失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行解题的能力。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问题对思维方式的重要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语文学科思维和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现状
(一)无效提问
因为学生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扮演的是倾听的身份,导致很多学生表达能力不足,想提问,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还有很多学生是对知识的了解程度甚浅,导致提出的问题逻辑不正确,教师很难理解学生的提问目的,从而无法正确及时地做出反馈。
(二)问题不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却没有得到实时的更新,教师设计出的很多问题过于拘泥于教材,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固定的,提问方式封闭性较强,不具备探索价值和创新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1]。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设计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内容,有目的地将其设计成有梯度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水平,将问题设置为三个等级,即基础题、发展题、提升题三个等级。在设计基础题时,应该将阅读文章的核心内容融入其中,不必追求难度,使学生通过分析基础题型,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提升题的时候,可以将基础题的提问方法变换形式,适当提升难度,使学生通过练习提升题,可以充分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和手法。在设计发展题时,应该更注重文章的深层含义,即思想感情,使学生分析发展题可以充分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师将三个梯度性问题随着的教学进度的推进提出来,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理解文章,这样思路会更加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和全面[2]。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巧妙运用为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文章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梯度性问题,比如,你在为什么而活着?本文中的罗素又是为什么而活着?文章运用怎样的结构进行叙事的?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通过阅读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问题引导下的阅读是有目的的,也是更加有效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逐一分析和探究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完整和透彻。
(二)运用问题引导阅读预测
阅读文章都存在着一定的主旨内容或者中心思想,对读者理解文章起到关键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在通读文章后,可以将问文章的中心出题词设计为提问的题眼,使学生思考问题可以初步把握本文的中心主旨。同时,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心脏,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阅读题目是读者进行的第一阅读步骤,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巧妙运用文章题目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题目对问章内容进行预测,把握中心思想,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一课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将“昆明的雨”设置为本文的关键词,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着根据本文的标题——昆明的雨,预测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会想到“昆明”、“下雨时的景色”、“下雨时发生的事情”、“下雨时的心情”等内容,在学生预测后,鼓励学生通读文章,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阅读完成后,会明确自己预测的“昆明雨景的描写”是正确的,但文章中有对昆明雨中的仙人掌、杨梅、各种菌类植物、缅桂花等景物进行了细节描写,也写了和德熙去酒店喝酒的事,这是没有预测到的,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3]。
(三)巧妙运用追问
提问的内容不仅重要,时机也十分重要,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重问题的连贯性和递进性,追问法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追问法,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层层递进的,对文章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从而提升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巧妙运用追问法引导学生阅读。通读全文,可以将本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母亲病逝,导出回忆。第二部分为第2-13自然段,描写了需要对母亲的具体回忆。在将文章分好层次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否可以再进行分层?”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文章,可以将第二部分的第2-7自然段划分为一层,将第8-13自然段划分为一层。接下来,教师进行追问:“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会回答:“第2-7自然段为主要写了母亲对家庭的贡献。第8-13自然段主要写得是母亲与作者之间发生的事情。”通过连环追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连贯和深入,更好地掌握本文的主旨思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问题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从而有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慧梅.提问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71-72.
[2]刘营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同侪共商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3]陆文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3):20-22.
[4]陆诗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