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9期   作者:刘秋红
[导读]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刘秋红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湖北 襄阳441104
        摘要: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和理解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进行集中展现。通过语文教材的具体分析,从课堂教育环节对文化素材进行深入具体的解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进而提升语文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素材
引言
        语文这门学科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知识,还应该向学生讲授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文化素材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认知能力。
1 教学中文化素材运用的意义
1.1文化素材的概念
        在高中语文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先明确文化的概念,进而才能通过文化素材的应用促进有效教学。文化是处于物质之中但同时又脱离于物质之外的基础,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人文风情的反映来进行学习和分析。文化素材是将上述所分析的各类不同风俗及文化用适当的表现方式所呈现的。可以对照当地的各类风俗习惯,用好词好句以及名言警句进行概括,通过文字段落书写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等,通过多方面的表述进行生活分析,从大量阅读当中进行拓展和累积[1]。
1.2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意义
1.2.1促进文章理解,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在高中语文教材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字词句篇较难理解,段落语言相对较复杂的特点。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从单方面选取文字这个角度进行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语文学习的过程十分枯燥,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进行文化素材讲解过程中,例如贾岛的诗词,僧推月下门“推”和“敲”这两个字所用的方式不同,表达的具体意思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推”可以体现出夜深人静时的一种状态,“敲”可以通过动静结合进行实际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帮助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累积。通过对文化素材中的字的实际分析帮助学生更好运用诗词素材,促进学生的学习[2]。
1.2.2促进课堂升华,不断提升学生素养
在进行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的形成,通过历史人文素材等能够让学生拓展认知,从而理解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再进一步通过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增强自豪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运用,通过经典作品能够促进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2.3促进与生活实际结合,促进学有所用
文化素材的运用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文化素材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各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通过课堂内外的知识将其应用到生活之中,通过正确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语言表达的具体方法,做到学有所用。
2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策略
2.1合理分配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文化素材的拓展
        在进行资源的分析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素材的运用会发现很多地区的教学情况会随着教学资源的实际而进行有效调整,很多学校资源不全面,因此会导致文化素材产生差异,例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和《雷雨》等,如果生活在城市当中,便有机会参观或通过大剧院演出的形式进行电影片段的赏析。通过人物的性格与背景进行结合性分析,在知识呈现过程中不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可以融入到生活,实际融入走入大剧场进行观看,而在偏远的山区并没有这样的多媒体资源,因此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进行学习。

这也提示在进行文化素材的运用过程中,要尽力做到资源平衡,将多媒体设备进行结合运用,同时在结合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的具体内容进行实际化分析。《边城》主要体现的是景美和人美的丰富含义,虽然乡村教学过程中没有机会进行话剧等内容的赏析,但由于乡村生活背景和边城的大体相似,在讲解完本篇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对内容当中的具体美感进行分析,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调动,促进学生学思结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实际来分析家乡独特的风俗美和“隐喻之美”。在高中语文课本上面,语言文言文的学习较难,很多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现代文以及相关作品来进行文章内容的简化和分析,通过教材结构的有效调整,帮助学生将课本内的文字变成图文结合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理解。《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通过种树之道来表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重要的法则。通过图片来分析课本加强素材的运用[3]。
2.2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将文化素材进行有效运用。通过课程资源与文化素材的结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教学方式的有效呈现。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教学方式的有效呈现,将文化素材运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升专业水平,定期通过学习成长来增强责任感,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不断挖掘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先秦诸子宣读》是考察文言文的重要句篇,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以通过故事的导入进行分析,在古书中没有标点符号,教师应该进行语句的初步赏析然后分析文言断句的具体方法,在讲解过程中需要从易到难进行,把句子进行分段隔开,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再通过翻译进行审查。文章断句可以通过人名、地名、事名、物名、进行断句,套用固定模板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哪个地点?用什么方式?干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除了讲述常规模板之外还需要采用对话标志断句法进行补充。一般来说,文言文中存在许多语气词,“之乎者也”也可以作为断句判断的依据。教师从文章当中找出含有语气词的句子,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解读。除了分析课本上的文言文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高考热点进行实际拓展,总结历年来的知识考点,借助讲授的方法进行断句的实际思考。因此文章的翻译和断句是前期的基础,教师需要在上课前查找大量资源进行备课的教学设计,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2.3通过课堂活动来促进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文化素材进行前期的基础观察,再在课堂之中寻找到结合对比的有效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内容进行展示,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或把板书等资源进行文化素材的活动衔接,提升同学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过程中,这一篇文章是水浒传的经典题材,它主要讲述了农民发生起义发展发生以及到最终的失败过程,通过环境描写将环境氛围进行了有效渲染,烘托了人物形象,并对情节进行了有效的推动,在讲解过程中通过语言思维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对文化进行了传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分析文言素材中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对人物热点进行准确概括[4]。
3 结束语
        语文知识不应该拘泥于课堂之上,还应该落实到生活实践中。通过文化素材的有效应用进行课堂内容的结合分析,通过不同方式来找到衔接点,做好文化素材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对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语文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荣南.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育导刊,2019:228-238.
        [2]魏巍.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研讨[J].新课程学习.2014,(17) :222.
        [3]陈阁.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研究[J].基础教育教学(下旬刊),2018, 07: 187-188.
        [4]王鸣.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有效运用策略[J].科技教育导刊,2018,26(25):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