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龙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靖和小学校 64246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让孩子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呢?在教学中,让孩子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现结合《米的认识》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设难导入,激发主动探究新知识
米的认识是在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那么怎样让厘米和米这两个新旧知识发生碰撞,让学生对新长度单位米的迫切需求呢?
在教学中,我先复习厘米的知识,1厘米长度约是一个食指甲的宽度,学生用手比划1厘来的长度,学生测量1根小棒的长度,学生用学生尺测量小棒长度时,回忆测量方法,0刻度线和小棒一端对齐,学生尺有刻度线一边紧靠物体。小棒另一端落在学生尺10厘米刻度线处,小棒长度为10厘米。我又请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有在尺子的右端作好记号,再往下继续测量,其余同学口算记录测量长度,测量黑板长度的同学用学生尺测量几次后,感觉很难。希望再请三位同学帮忙,合作完成测量黑板的长度。测量完后,我请他们谈感悟,都觉得用厘为单位的学生尺来测量黑报长度时,太难测了,并且费时不准确。用学生尺测量较长物体时,不够快
捷,那么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吗?有学生指着讲台上的大尺子说,用老师的大尺子测量。
二、自主探究新知,感悟新知
每个小组领米尺后,回到座位上,观察米尺,认识米尺。发现米尺上有刻度线、有数字。有同学将学生尺和米尺比较,发现米尺上有很多1厘米,学生尺上的10厘米和米尺上的10厘米一样长,米尺上有10个这样的1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从而得出米尺的长正好是100厘米。
学生探索后得出结论,1米=100厘米或100厘米=1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1m=100cm
三、在游戏中感受米的长度
现在同学们认识了米尺,你能用你喜爱的方式感受一下1米的长度吗?有学生展开双手,和米尺比一比,感受一米的长度。同学间玩起了木头人游戏,组员展开双臂,估测1米的长度,调整两手之间的距离后,保持估测的1米长度,像木头人一样,一动也不动。组长用米尺检测每个组员的1米手臂尺是否正确。估测不正确的调整位置,通过木头人游戏,让学生构建了1米长度的概念,注重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检测学生1米长度手臂尺感悟情况,又组织拉1米长的绸带比赛。分男女组比赛,男生、女生各推荐两人上台比赛。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1米长度表像边拉边估测,边拉边比较、判断。在确定1米长度时,剪断。再用米尺来检验拉的是否是1米长绸带。除了手臂尺,引导学生找到身体尺。请同学估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哪儿的高度是1米,我到这个点后贴上标签。同桌间也互相估测对方1米的身高处贴上标签。请刚才为老师贴标签的同学用米尺检测贴标签处是否为1米。在测量时,老师故意用几种错站姿势及米尺的不规范测量来设难,而学生都能一一指正。从而让其他学生都明白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注意事项。同桌间用米尺互相检测贴标签处是否为1米高,通过移动标签,找到1米高身体尺。
通过估测和检验1米的位置。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体米尺”。又请几位同学来和老师的“身体米尺”进行比较。老师1米长的标签在腰部,一个学生1米长的标签在嘴角,另一个学生1米长的标签在颈部。通过比较:学生们明白了老师和学生的身高不同,所以贴标签的位置也不同,但从地面到标签的高度大约是1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找一找,量一量,贴贴,比一比的过程,从而深化了1米长度的认识,学生也有了1米长的空间观念。
四、情感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冠病毒祸害人类,保持1米的社交线。组织同学们排队离开教室时,前后同学间距离约来1米,同学们通过估测,能保持1米的文明线,生命线离场。数学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了米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思想进行碰撞,与同学进行分享,提高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