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动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9期   作者:张青
[导读] 互联网是“工具性”和“社会存在”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寻求着力点
        张青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430023)
        【摘要】  互联网是“工具性”和“社会存在”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寻求着力点。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网络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须要因势利导,利用群体动力来进行自我管理,来提升思政课堂效果、引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处理网络群体事件。
        【关键词】网络群体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现代环境下,互联网和自媒体技术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挑战。占领网络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教育者回避不了。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习近平同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思维特点深深打上了网络的烙印。
        一、网络群体动力的提出
        人不是抽象的存在,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性的释放受到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在网络时代,人的社会性充分展示,任何网民可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意见和观点等,他们因兴趣或者价值观、观点一致组成网络群体,同时网络的便捷性也更加有利于网民聚合为群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教育对象就是大学生网络群体。由于摆脱了传统组织机构制度的约束,网民自主性增加,其合作与分享的热情更容易使群体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网络群体动力是个体进入网络群体情境中,与其他人组成的网络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网络群体中,群体动力有三个特点。首先,网络群体呈现高效的协作力。互联网最大程度激发了网民的活力,他们基于兴趣相互交往,更容易营造一种社区的感觉。在网络社区中,网民的行动是自增强的,他们相互交谈,相互沟通,更容易产生行动上的一致,从而形成高效的协作力。其次,网络群体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群体动力不断推动事情的发展,这种推动作用来源于网络群体的内生动力。最后,网络群体动力更具有行动力。与传统的群体比较,网络群体借助网络工具往往会在形成意见一致的形成集体行为,但这种集体行动更迅速、更快捷。
        二、网络群体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集工具性和实在性于一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勇于面对现实,研究现实,顺势而为,利用好网络群体动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关键之所在。
        (一)网络群体动力与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效果
        互动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桥梁。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学互动成为改革的焦点,教学互动与思政课教学效果呈正相关的关系:教学互动组织好的课堂,课堂效果有保障。而网络互动正是网络群体动力主要优势和特点。

与传统思政课堂的单向灌输相比,利用“互联网+”的思政课堂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参与感”,他们思想活跃,主动参与课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活力与动力,真正达到了思政课的“入心”与入脑的效果。利用“互联网+”的思政课堂产生了网络互动的需求。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利用网络互动来推动课堂的深度互动。互动分为表层互动与深度互动。表层互动多用于传统实践教学,例如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模式表面上是沿着“给与—反馈”,但教育者的目的还是单项地把学生引入预设的答案,实质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参与。利用网络群体动力的思政课堂,借助深度互动的有效利用,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他们信息交流、情感达到共鸣,在互动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
        (二)网络群体动力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是“工具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它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校园出现大学生网络社群新形态,成为大学间主要沟通与交流渠道。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思想被再次塑造。有学生的地方,就需要正确的引领。但是大学生网络社群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在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求时也在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果,甚至颠覆。对待大学生网络社群,教育者不能禁止也不能无视,必须因势利导。所以,教育者应在了解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大学生网络社群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发挥大学生学习型网络社群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怎样构建学生学习型网络社群?第一要精准了解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教育者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如加强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和导师班主任等交流。第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实现学习型社群组织的价值塑造功能。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是决定一个学习型网络社群生死存亡的关键。第三,着力发挥分享互动的作用。网络赋权激发了学生分享的积极性,分享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三)利用网络群体动力解决与避免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成为当今大学生的至关重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当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借助网络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所以,大学生是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推动者和主角。故,在解决与避免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上,应把重点放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上。因为网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群体动力比现实群体的动力更强。第一,发挥大学生网络群体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往往把大学生网络群体作为被管理的对象,甚至使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激化矛盾,忽视了大学生网络群体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利用网络群体动力提高群体认知。“意见气候”形成导入背后往往是对真像的无知。因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育者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来逐渐扭转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法]勒庞.乌合之众一一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徐文.从众与群众:群体力量的异化与回归[J].西南大学学报,20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