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育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9期   作者:王晶 潘俊娇
[导读] 我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其中很多优秀的德育观念依然有其生命力和现代价值
        王晶 潘俊娇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810016
        摘要:我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其中很多优秀的德育观念依然有其生命力和现代价值。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单一、脱离实际生活、忽视教育主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传统德育观中去寻找资源。
        
        关键词:传统德育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高校德育

一、传统德育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德育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古至今,学术界理论界对于德育的概念都各执一词。这不但不利于德育问题的深入沟通与进展,也不便于德育实践的有效界定和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育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一番简要的梳理。
        (一)德育的概念
        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德育”这一名词,但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坚持以德树人、以德治国的主张,可以说“德育”的理论和实践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德育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德育的概念原是“道德教育”,1980年以后德育的概念便有了广义地和狭义地定义。其中狭义的德育意味着,学校的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概念涵盖了很多内容。其中,代表性的说法有:
        胡守棻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鲁洁,王逢贤著作的《德育新论》中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古代的“德育”是一种内涵广泛的道德教育体系,而这种道德教育体系也非常适合当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因此,本文讨论的德育观,在吸收借鉴上文学者对德育的定义,更加倾向于广义上的德育概念。
        (二)传统德育观及其当代价值
        所谓传统德育观,是指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德育的基本观点和带有倾向性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这种传统德育观主要表现为一种以“德育至上”为特征的儒家德育观。笔者基本同意这种看法。
        回顾历史,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德育为主的理念为中心。孔子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是治国的工具,强调教育目的在于“化民成性”,使被教育者“从义而远利”,唐朝的韩愈主张:“师应有德,师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德育与我们息息相关。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接不暇,措手不及。当下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体,其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普及最快的群体,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社会加之各种外来文化的来袭,时时刻刻的冲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及三观。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执着于传统的观念,教育模式传统,授课方式机械化,课程单一,过于形式化主义,在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脱离了时代轨迹,其枯燥乏味,使得大学生不免生出抵触感。


        (二)脱离实际,流于说教
        纵观整个社会,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不够深刻,不论是父母、老人、青年、学生等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并没有实际的思想,一些社会群体崇尚西方文化,追求“自由”不惜贬低本国文化,缺失了“家国情怀”。
        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都是点点滴滴的组合,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也穿插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反而引起大学生的不满和敷衍。若比喻那便是“应试教育”也违背了传统德育观“知行合一”。
        (三)忽视主体,思想固化
        一些教育者思想过于传统,固化,且教育者中大多年龄偏高,知识水平不符现代发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死读书、读死书”。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忽视了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才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如今高校不仅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忽略了学生感受。
三、传统德育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以“知行合一”加强学生德育实践力
        传统德育观注重“知行合一”强调实践。这一命题便是古代著名唯心主义者王阳明提出来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和行是相互的,需要相互辅助。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一件事物的缘由,探求它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就是事物被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付诸行动。
        (二)以“重义轻利”引导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历史悠久,给我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见利思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
        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提倡见利思义。”也意在倡导人们正确的利益观。对于道德和钱财的取舍。义和利的处理很多人都会迷失心智,不论是儒家主张还是论语中写到,传统德育思想也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启示。
(三)以“重道弘毅”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
        我国传统德育观,有不少值得我们鉴赏的思想观点,“以人为本”是传统德育观强调的教育原则之一。在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所以以人民为中心,便是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尊重人民,重视人民的价值。这也正是儒家传统思想所传承下来的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本是让人难以瞬间接受,并且有些枯燥。教师需要改变上课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要尊重学生思想,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局限、教条。而是一种学生自主自愿接受并享受道德教育的工作。
四、余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中指出:“所谓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杨耕,范燕宁,谭培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那么便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传统德育观既有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的积极方面,也有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毫不相容的消极方面,诸如: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腐朽观念应该毫不留情的彻底摒弃。
        所举这些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不仅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过于极端刻薄。是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和彻底摒弃的。总之,综合前文所述,唯有科学辩证的继承传统德育观的有益成分,并将其合理运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校德育事业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明.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郭雅琼,齐惠.传统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9,(10).
        [3]邱飞燕.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黄冈职业技术学报,2019.
        [4]贺希荣.论传统文化研究与传统美德教育中国[J].德育,2008,(2):34-36,77.
        [5]神彦飞,宋钧文.借鉴传统德育精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