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教融合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9期   作者:陈傲雪 王俊 陈朝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和进一步转型升级,社会对各高校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在逐步提高
        陈傲雪  王俊  陈朝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和进一步转型升级,社会对各高校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在逐步提高。“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也是未来高校发展建设的必然方向。本文从吉林建筑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不足出发,结合国外优秀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我国现如今的“产教融合”发展境况,探索出了一种基于“产教融合”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分类化

        在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和新时代的促进和推动下,对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实践型人才,然而现如今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教育理念未能及时更新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实践优质资源的缺乏已经不足以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想要对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培养具有强理论、高能力、懂需求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力度,让企业真正的“走进高校”[1-3]。
        
一、国内外“产教融合”模式发展现状的阐述和分析
        
        欧洲一些国家由于在高等教育方面发展比较早,所以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政府部门在资金方面给予高校大力支持并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制度,在促进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相关企业公司也能踊跃加入其中。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观念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产教融合的名称、主体、模式以及体制或机制。这些体制根据学校和企业所占比重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和校企并重模式。
        由于我国在“校企融合”培养模式中起步较晚,并且目前主要发展在专科院校中,而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由于没有及时更新换代,相比于现阶段社会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严重落后。本科院校对于人才的实践技能的提高的培养载体还仅仅局限于校内实验室、设施平台,甚至有些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在课堂内部并且师资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内企业发展相隔离,使得高校人才的培养并不能满足企业对其“未来员工”的需求。此外,各高校对于其本校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体仅局限于其本校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多只局限于学生平时和期末的课业成绩。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但与公司的发展理念不一致并且完全忽视了整个行业领域的需求。并且目前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师资投入和相关设施更新的落实还不够全面和彻底,造成高校普遍面临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且由于我国国情与欧洲相关国家的不同,故国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极其重要。
        
二、“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本科专业分类化

2.1.毕业生类别概述  
        我国本科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类。其中应用型更看重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求毕业生成为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到生产和实践中,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而学术型主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更加看重,在于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等综合性研究能力。两个方向对毕业生的能力考察点大不相同,然而他们在大学四年所接受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却完全相同。这就是造成了现如今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在本科四年学习中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结合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和对全国高校的本科教育模式的理性分析后,我觉得可以将专业“分类化”,类比于硕士研究生的学硕和专硕。
2.2.专业“分类化”——应用班
        就吉林建筑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而言,可以将建环专业分为建环应用班和建环研究班两个方向,采用“一专双学”分块模式化教学。让大学生在校园内能学其所用,进入社会能用其所学。其中建环应用班,学校需要在让学生学好理论课的同时提高对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让大学生在学生期间就能真正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熟悉社会环境。同时学校需要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让企业真正走进“校园”,充分利用和结合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大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增强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2]。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企业更有动力、有活力与高校合作,努力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校政企相融合的联合化培养模式[4]。
2.3.专业“分类化”——研究班
        针对于“建环研究班”,由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科学水平的生力军,所以学校要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创新思维等综合性研究能力,培养和开发研究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实施研究班本科生导师制。[1]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学与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单独教育和辅导,指引每个学生前进的方向,树立起学习研究的目标,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和目标。对于研究班而言,学校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将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过程。在低年级阶段,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分组进行讨论、导师最后进行统一集中答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高年级阶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并进行一些专业相关学科论文的撰写,从而提高学生全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专业“分类化”的意义所在

        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不管在是科学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但是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由于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类型大类化、教育方法局限化等缺陷已不足以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人才。然而将专业“分类化”可以针对不同的毕业生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和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可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汝坤,唐兆民,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协同培养——以钦州学院为例,《黑龙江教育)》,2015(7).
        【2】杨帆,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师范大学,2020.10.24
        【3】艾静超,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教学论坛》,2020(8)
        【4】郑青,杨秋月,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诉求、困境与路径,《职教发展研究》202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GH180371)成果。
        【作者简介】陈傲雪(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实验师
        王俊(2000~),男,安徽马鞍山人,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陈朝(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实验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