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本科院校管理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叶韬
[导读] 文章结合当前农林本科院校管理类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
        叶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农林本科院校管理类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从问题的产生、深层次的原因剖析、高校和学生的对策探讨,为农林本科院校培养管理类女大学生提供建议参考,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女大学生;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一、背景概述
        近十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以2%-5%同比增长率不断攀升,202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2019年女性就业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女性的就业率为66%,完成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为9%。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渡时期,做好女性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稳定女性大学生就业总量,改善女性大学生就业结构,提升女性大学生就业质量所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
        农林本科院校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人才培养重要载体,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着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管理类大学生在农林院校招生规模中占有较大份额,在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的形势下,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二、面临问题
        (一)市场对此类院校专业认可度不高
        受专业局限性与行业对口性等因素影响,农林本科院校管理类大学生与同类型其他经管类院校大学生相比,企业更偏向于招聘专业性院校的毕业生。在校园招聘环节,企业来农林院校的招聘大多是涉农岗位,针对管理类的岗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林院校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隐性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智联招聘《2017-2019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就业市场当前仍然存在选择偏见,并且由显性转为隐性,22%的女性认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进入职场后上升通道更加狭窄。葛玉好基于虚拟简历配对的方法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收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1]女性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性别歧视尤为突出。
        (三)女性大学生在职场发展不平等
        跟据邓子鹃实证研究表明,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搜寻有消极影响。[2]一方面体现在女性大学生求职成功率低于男性,网申、笔试和面试等环节录取比例低于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大学生在就业后与男性相比,薪酬待遇偏低(中国男女薪酬差距达到25%),在入职之后更容易触及职业发展瓶颈,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也较小。
        三、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欠缺
        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但因为法律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监管执法可操作性低、企业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导致针对女大学生的权益保障未能有效执行。此外,针对基层就业和偏远地区就业的激励和促进措施推行力度还不够。
        2.企业基于用人成本考量
        企业从用人成本考虑,女性大学生在入职后,面临着生育过程中带来的时间空档问题,给企业不仅带来了额外的用人成本,还造成了工作进程的中断。部分企业按照传统看法,片面地认为女性在生育后,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上,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时间投入。再加上女性的退休年龄低于男性,领取退休金时间长于男性,企业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往往会优先雇佣男性大学生作为培养人才。
        3.高校人才培养环节落后
        农林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需要,从而导致女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管理类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实践指导功能欠缺,部分女性大学生所受到的就业教育不足。
        4.学生自身秉持不合理信念
        部分女大学生自身抱持不合理的就业观念,片面地认为女性在就业中竞争不过男性、“工作找得好不如嫁得好”,还有部分女大学生就业期待过高,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不相符,或将薪酬待遇作为寻找工作的唯一标准,或只注重未来职业的稳定性等,以上的不合理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农林本科院校管理类女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实现。


        四、高校和女性大学生应对措施
        (一)高校层面
        1.加强思想政治价值引领
        农林院校的管理类女大学生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具有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又具备农林院校背景,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的优秀品格。在纠正非理性就业观念的同时,降低女大学生不合理期待,扭转部分学生以薪酬为导向的就业观念,让女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女大学生到大有可为的基层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大都采用统一的教材,未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当开展相对应的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性化指导等活动,培养女性大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可迁移职业技能,例如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业思维、职场礼仪与形象、简历制作、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等。
        3.全过程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让女性大学生知晓自身的价值所在,充分挖掘自身兴趣、性格、技能,掌握平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在大学一年级开展启蒙性生涯教育课程,令女性大学生在入学伊始种下生涯规划的“种子”;在大学二年级,开展丰富多样化的生涯活动,引导女性大学生去看到发展的更多可能;在大学三年级,引导女性大学生走出校园去进行社会实践,帮助女性大学生尽可能地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在大学四年级,帮助女大学生梳理四年的经历,做好职业决策和职业定位。        
        4.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通过在就业前开展“动员大会”,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认知,进行群体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对于就业恐惧、贫困、求职困难的女大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减轻学生心理消极因素对未来就业的影响。
        5.加强和外部的深入合作
        高校应当加强外部合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友合作。高校应当加强和拓宽就业市场,让企业走进校园,让学生走入社会。让学生在现有的学历、学科背景下,通过增加实习实践来丰富自身的经历,以满足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建构调整背景下的用人单位需要。
        6.树立女性就业创业典范
        高校应当加大对女性就业创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树立女性就业创业典型进行朋辈就业教育,增强女性大学生走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就业自信心和行动力。根据有关统计,中国超过25%的企业家是女性,这得益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
        (二)学生层面
        1.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女大学生群体存在收入预期过高、就业地区选择单一、就业思维定势等问题,女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认清自身角色的定位,认清外部职业环境,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2.增强自身核心技能
   在面对着我国从制造业驱动向服务业驱动的时代,女性所擅长的协调能力、共情能力、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服务业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女大学生应当挖掘自身的优势,针对性增强自身核心技能。利用女性特有的学习能力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不可替代性。
        3.充分锻炼个人能力
   在校期间一方面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组织、学科竞赛等方式充分增强个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持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锻炼自身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等可迁移技能。
        五、结语
    面对愈加复杂的就业环境,农林本科院校针对管理类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女大学生自身也要调整就业观念,充分锻炼核心技能和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玉好,邓佳盟,张帅.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吗?——基于虚拟配对简历的方法[J].经济学(季刊),2018,17(04):1289-1304.
[2]邓子鹃.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33(02):84-93.

作者简介:
叶韬(1993—),男,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员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