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应对:“00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传播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李湘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李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330038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当前,文化已形成一种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同等重要的“软实力”,文化认同成为世界关系重组的重要依据。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百年磨难的持续破坏、大学生自身的特征等是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传播从相对单一走向实时多元,教育空间从固定封闭走向对外开放,教育主体从教师为主走向师生平等,教育手段从传统枯燥转向虚拟交互。在信息革命语境下,加强新技术运用,搭建线上传播平台;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维护政策连贯性,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增强“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00后”;   大学生;   文化认同;  变革;  应对  

        文化是建构国家凝聚力、推动社会稳步向前发展的重要元素。当文化被人们接受并流行开来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国家保持统一、始终屹立于强国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振兴的主体,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00后”大学生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振兴目标的实现与否。
        
一、“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缺失的外在表征与价值内核

 1.外在表征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相对宽松的氛围,给“00后”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征。他们面对的物质文化生活极为丰富,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不良现象,根源于对中华文化不自信、追求好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缺失的外在表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食品选择西化。“00后”的成长环境中,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可口可乐、咖啡等西式快餐与饮料等随处可见,甚至大学生将自己的生日宴安排在西式快餐店举行,以汉堡包、炸薯条、甜筒等为主打产品的西式快餐大多属于垃圾食品,但仍然被众多大学生所追捧,从心理层面上追究,有迎合西式快餐文化、猎奇等原因。(2)文化娱乐产品好莱坞化。现在的大学生可获取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观影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众多的影片类型当中,从好莱坞引进的大片通常票房较高,备受大学生推崇,更为甚者,他国影视文化的长期渗入致使有的大学生把他国的娱乐明星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事实上,除了在电影视觉冲击力等特效制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之外,近二十年来,国产电影在题材的多样化、营销方式的创新性和内容的深度挖掘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2020年为例,在淘票票评分中,国产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凭借9.6的高分成为年度口碑电影,有力地回击了“好莱坞电影更为精彩”的刻板印象。(3)节日形式西方化。为了促进消费,提高利润,国内各大商业机构与商业平台利用不同层次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利用西方节日有力促销,从愚人节到万圣节、从圣诞节到情人节等多种西式节日,囊括亲情、友情与爱情等多种情感的展现,这些西式节日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在天猫与各大直播间里,圣诞树、玫瑰花、南瓜灯的销量屡创新高,回顾国内传统的中秋节、元宵节等,出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显得平淡异常,甚至腊八节、寒衣节等在大学生中鲜为人知,在西方外来节日的冲击之下,原有的节日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4)服装等审美国外化。大学生在众多消费品的选择上体现为对国外品牌的推崇,日本的UNIQLO、意大利的GUCCI和OCHIRLY、丹麦的VERO MODA、韩国的Teenie Weenie等,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和销售量都不错。

2.价值内核
        “00后”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在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以及西方文化认同模式强化所导致的政治观模糊、价值取向迷茫与信仰缺失”[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调查研究》,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在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智能媒体乘胜追击、算法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新生代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原著民,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推算等资讯获取方式,让大学生无法对问题的理解与剖析拥有完整、严谨的思考过程,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与深度观察又急需这样的一种思维路径,历史的传承与创新在新生代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矛盾与阻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在西方文化的持续冲击之下,“集体主义”、“俭仆”等价值观与优良品德,在部分大学生心中逐渐淡薄,奢华生活与品牌购物成为新的“追求”,人生价值取向走向迷茫。
        
         二、“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百年磨难对传统文化的持续破坏、大学生心理的欠成熟化等诸多因素的叠加,“不仅导致了社会传统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对大学校园内在精神结构和文化品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与分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是“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的重要原因所在。
         第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新媒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打破了国家与民族的障碍,拓宽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渠道,推动与再次激活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描绘的“地球村”变为现实;另一方面,各国本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受到其他外来文化输入的干扰与侵蚀。每个国家为了争夺文化话语权,提升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均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自身的本土文化进行有力传播,当前,移动媒体、大数据、即时通信如火如荼,网络世界已经发展成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间博弈的主战场。近些年来,我国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先列,然而新冠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引发了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震荡,背后凸显的是国家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力量此消彼长的深层次原因,局势的复杂性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内与国际传播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情形,甚至有的文化产品成功输入到国外之后,在新的语境下,被个别国家有意的妖魔化、扭曲化了。
         第二,大学生心理的欠成熟化。一方面,伴随着移动网络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多种APP软件和各级平台查阅相关知识,了解前沿信息与各国未来发展趋势;家庭条件大为改善,具有更好的消费能力和财务自主权。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初步探索和容易反复的阶段,其价值观与人生观并未完全确定,不仅如此,社会经验的缺乏,宽松复杂的社会环境,海量信息的堆砌以及对信息真假判断能力的欠缺等众多因素一起,导致大学生有时容易盲目接受西方的文化价值对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陷入迷茫之中。
         第三,百年磨难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华文化在维护国家统一、形成共同意志、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定海神针”式的作用,然而,“1840 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格局”[陈莉:《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载《山东科学》,2020年7月。],近代中国在武器、技术、生产力、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导致中国人自信心的全面撤退,为寻求救国真理,众多仁人志士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审视与反思,在这其中,出现了全盘否定、全面批判祖国文化遗产等偏激现象,“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沉重的压制和打击,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沦落为被否定和质疑的对象,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点的文化主体性开始走向迷失。”[陈莉:《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载《山东科学》,2020年7月。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瓜分中国的同时,妄图用西方文化当作普世价值观,凌驾于中华文化之上,给困境中的中华文化雪上加霜。在此基础之上,1969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新一波的冲击,学校停课、机构撤销、教师受害等现象时有发生,其破坏程度及潜在影响延续至今。
        
         三、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教育方式的变革
         
         1.信息传播:从相对单一走向实时多元
        当前,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深入而广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更高速的向前发展。据2020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我国网民的总体规模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多元而庞大的数字社会俨然形成。[《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职业结构上看,在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多。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多种多样网络应用软件的广泛使用:基础类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网络直播保持快速增长,增长率为10.2%,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分别增长9%和3.6%。[《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应用的广泛使用不仅拓宽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而且使得信息的海量化即时传播场景变为现实,多元化互动交流实时进行,传统媒体之间的传播壁垒不复存在,传媒机构与网络受众“无缝”联接,流动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要素相互交织、有机融合在一起。
         2.教育手段:从传统走向虚拟交互
        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即时运用与迭代开发,不仅让资讯信息的获取变得畅通无阻,而且让中国教育驶入加速变革进程中。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是以教师把重点教学内容写在黑板上,一边讲授一边提问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教育手段有利于教师直接把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此同时,教学手段的单一却容易让教学效果存在明显不足,疑难问题的解答、复杂过程的展示极其受限,直观化、生动化的课堂难以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成为现代教育的既定选择,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多维度的视听觉感受将教学效果推向新的高度。
         3.教育空间:从固定封闭走向开放空间
        受技术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育场所以固定的学校教室为主,师生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时间也以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为准,新媒体网络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空间影响的禁锢,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层出不穷,偏远地区与现代化大都市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线教育的上课时间与内容可以自主安排与自由选择,教育空间从相对封闭走向实时开放。
         4.教育主体:从教师为主走向师生平等
        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大大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有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师生之间的知识鸿沟现象呈现缩减趋势,另外,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唯一主角。
        
         四,“00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与保障。新生代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具有矛盾双重性特征:一方面高举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旗帜;另一方面,他们的价值判断多元和迷茫,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容易对其产生深入影响。在当前复杂语境下,增强新生代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积极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务之急。
        
         1.加强新技术运用,搭建线上传播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从客观上加速推动了各个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疫情的隔离促使线上学习与线上办公成为主流。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从信息的获取到消费行为的实施,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与移动网络深度相联。从政府层面看,本届政府的数字化应急能力和在线政务能力持续快速提升,稳居世界前沿。由此可见,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高校作为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和博学多才的现代化人才、推动民族兴旺的重要场所,理应站在时代的前端,利用新技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对在线场景进行优化,搭建线上传播平台,实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模式的升级。

         2.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
        当前,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习惯成为必然。知识总量的成倍爆增、专业细分的加速推进、碎片化信息的海量堆砌等,多种因素的迭加促使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转变文化语言、产品内容的呈现形式,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综艺、教育领域即时通信产品的定制开发等形象化、直观化、即时性的传播方式将更加受大学生的青睐;钉钉和微信等面向学生专门研发的产品,将大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3.维护政策连贯性,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条令,习近平主席也作出了众多相关阐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政策的颁布与执行,需要在一定较长的时期内才能见到成效,高校要实现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由于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牵涉到思维层面的深层次转变与新的思想观念的构建,更应遵循相应的原则,维护政策的连贯性,势在必行。另外,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复杂环境,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项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技术革命下的未来传播与发展关键.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12)
[2]陈莉.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山东科学,2020(7)
[3]第47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http://www.199it.com/archives/1200776.html
[4] 高小燕.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20(4)
[5]彭欣.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14(12)
[6]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8(9月)
[7]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调查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19YB146
作者简介:李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实务。
邮寄地址:江西南昌万达星城望月庭2栋1单元602,李湘,138706240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