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六引”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文晓娟
[导读] “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训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文晓娟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心小学    512001
        “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训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布鲁纳说。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渗透到课堂的每一分钟,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引学生提。
        1、课前的提问。能够提出一个问题,通常比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更让人惊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图及条件,结合自己的认知,采用分析、观察、类比、模仿等方法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前,其实就是一个对已知条件进行思考、分析、整理、归纳的过程,当他能够提出一个有根据的问题时,那么这道题目的解决办法已经产生了。当然,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也有些问题并不能切中题目,而这个时候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及时引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
        2、课中的提问。学习活动进行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要引导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析、讨论、补充、订正等活动,最终得到解惑。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
        3、课后的提问。每每完成一个学习活动后,学生会从中获得新知,同时也会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并产生新的问题。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发现,适当地进行指导,当成是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自由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疑难引学生解。
        人们常说,思维起始于疑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疑是学生自主思维的体现。教师应该更新观念认为,“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转变成“你今天有什么疑惑?”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把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大家共同完成解惑。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有学生问:“老师,是不是百分数的分子一定小于分母?分子一定是整数?”另一学生反驳说:“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小于分母,等于分母,大于分母,分母可以是整数或小数。”当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可以不必急于明确答案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尽情地去交流,讨论,教师担当“主持”的角色,学生确实不能解答的,再由教师来释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方法引学生悟。
        课堂上引学生悟出解题方法,就是创设探究机遇,引导学生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前,先让学生做相关的一些题目,a=3,b=5,h=7,求(a+b)h÷2。练完字母求值题,又做梯形中s=72平方米,b=5米,h=9米,求a的值。学生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用正向思维方法去思考,设a是x米,让x参与等式列出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来,在比较字母式求值与列方程解题的异同中让学生悟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四、错误引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掉入知识误区,此时应适时适量让学生分析,以错引思,引以为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会产生一些认知误区,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我认为故设“陷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防止出现这样的误区。因为成功的经历往往是容易忽略的,但失败的教训却常常被深深地记住,终生难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虽然教师反复解释,不停强调,但总有学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犯同样的错误。最好改变一种策略,用心设计“陷阱”,可以在讲解的时候故意犯错,然后反问;也可以在题目的设置上做文章,使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疑惑,进而自我反思,找出导致失败的原因,在找错中发现问题,然后改正,这样,学生对同类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五、课本引学生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一节课中不同的学习时段,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本内容,体会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数学知识就像建高楼,一层连着一层。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就很难快速地进入教师所要传授的新知识领域,这不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阅读数学课本是预习的最直接的手段。在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被新授之前,找到一个新旧知识的承接点,制定引导性预习大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数学教材的内容,从头到尾读一遍,了解大概的内容,并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之前,我给学生列出预习大纲,结合课本阅读相关内容进行预习。①梯形有什么特点?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跟什么有关?③你会如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学习知识的方向,课堂认真听讲,讨论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是活跃,对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围绕内容思考,将教师的讲解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特别是题目解题过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例后的小结语。学生应根据教材内容反复阅读、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发表意见。这样,结合阅读、提问、解释和操作,新的知识令人印象深刻,课堂效率更高。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先让学生读,然后做课后作业,避免因时间的间隔而忘记,从而产生错误。总之,阅读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好坏,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自学能力的高低。
            六、规律引学生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知识点,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总结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对几种分数应用题进行充分的阅读、分析、讨论、解答后,通过对比题目、解题方法,就会找到解题的规律。一是要找哪个量是单位“1”,二是看题目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三是判断,当单位“1”已知时用乘法解答,未知时用除法解答;如果比单位“1”多的,要先求分率和再解答,如果比单位“1”少的,要先求分率差再解答。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就会找到解题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提、解、悟、析、读、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提问,小心求证,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勤思善问的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