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资源整合的方法论思考
青岛弘毅中学(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分校)
摘要:优化整合中学德育资源,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 关键,是中学德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中学德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在中学德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资源观为指导,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克服中学德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效果之间相悖离的矛盾。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维度提出了优化整合中学德育资源的原则以及中学德育资源整合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学德育;资源整合;原则;方法
中学德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程度是衡量广大德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资源意识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中学德育效率的关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当今中国,德育还处在经验型阶段,德育大多给人一种“非专业”或“前专业”的感觉,加之德育包含的内容又十分繁杂,几乎除了智育、体育之外的内容,都会归为德育。在德育还未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之前,优化整合德育资源作为中学德育中的重要一环,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我认为优化德育资源整合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
中学德育资源的整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资源观为指导,以资源节约状态下实现德育的目标为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资源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才资源是德育的第一资源;优化整合中学德育资源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资源作为德育活动的要素被开发利用,并按照德育活动的运行规律来统筹安排;二是要把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基本需求的范围之内,避免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使其得到合理配置,改变其不协调的结构状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充分利用各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对于德育来说,各科教学犹如一个沉睡的巨人。教师作为各课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过程中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要转变各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还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以班级为中心,优化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而且受种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方密切合作,充分整合三种资源,建立合力网络,齐抓共管,才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最后,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资源;网络以其迅速快捷,影音图文并茂,信息开放丰富等特点在学校校园媒体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二.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挖掘新资源
中学德育资源普遍存在,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我们都要充分利用。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重点挖掘培植新的资源,以推进中学德育资源的整合过程。要挖掘新资源,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促进动态资源的生成。所谓的教材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龚健.巧用动态资源 挥洒智慧情趣[J].教学与管理,2005,(26):51.]。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思考、困惑以及学生的经验、见解,甚至学生的错误等,都是教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的生长点。其次,开发人力资源。一要开发利用教师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稳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要在各科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渗透德育。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德育。最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开发出适合现时代发展的部分为中学德育服务。传统文化有它自己产生的历史背景,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赋予其现代意义。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读物;寓传统文化教育于课堂和日常活动;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灵活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学生的精神脊梁
红色资源是中学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思想引导功能。它一般指地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红色资源能从心理、行为、情绪、思想等方面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影响,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的鲜活教材。
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德育功效,必须运用新对策,拓展新思路,多角度、多渠道地把资源优势变成教育优势,扩大这些资源在德育中的覆盖范围,增强它们在德育中的渗透力,使其成为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革命道德,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还须重视其警示作用,红色资源是一种崇敬、一种瞻仰,更是一种提醒。我们必须要自强、自立,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民族凝聚力,取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权,利用红色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总之,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中学德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拓展,校园媒体的德育功能逐渐得到重视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即目前校园媒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互动交流还不够。这不利于德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对于中学德育资源的整合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正在进行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整合化的、系统性的、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将会得以诞生,中学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