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申婧
[导读]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进程,
        申婧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进程,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显著。新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也必然要与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选择适宜于新时代学生的发展方式。通过在重新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的建构理论、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科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发展目标,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和空间,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其成果得到了世界领域的高度认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话语权、彰显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和有力载体,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举措。然而,内容分散引致的深度欠缺、需求错位导致的理念偏差、主体语言差异导致的形式亮度受限、虚化交互场景导致的情感温度不足等都是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1利用网络新兴媒介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为其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媒介,改变了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履行好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它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加以重视和充分利用。以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不仅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其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传播载体。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与新媒体环境中占领主阵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要对网络舆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疏堵结合,规范网络行为,从技术、管理、法律、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弘扬网络空间的人间正气。此外,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技巧和能力,畅通互联网思维,提升其媒介素养。一是注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包括教育内容、素材、方法、路径的创新;二是促进互联网时代的自娱教育素材的挖掘及其价值引导;三是加强互联网时代语境下娱乐形态的创新,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实现以网络出版物、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数字娱乐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自娱自乐、他娱他乐、互娱互乐、共娱共乐的文化氛围。同时,积极创新和运用新兴的传媒方式,如慕课的出现,其大规模、开放性的特征,也使得其可以在实践中大规模推广。同时也可以在B站、抖音等APP平台上传播极富正能量、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视频。
        2建立健全网络正向引导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点,完善网络载体,丰富内容,改变方式,增强大学生的互动性和交融性,加强对当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政治领悟能力的培养。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相结合,在网络交往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同时也会缩小距离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是判断能力严重不足,会导致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问题,积极帮助学生排忧解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要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眼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合理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校园环境。


        3深化拓展网络生态空间,塑造系统整体“影响力”
        就目前发展来看,国内高校虽然都已建成并使用自己的校园网络,但在网络中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开辟的板块不多,引领力度不够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空间的狭小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建构的局限性,使大学生无法通过有效的载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深化拓展网络生态空间,塑造系统空间上的“影响力”是当前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高校建设的重要位置,从发展的角度解决制约网络生态建构的根本性问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板块”的建设力度,大范围、多角度的创设“红色”网站,针对大学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开设“网上思政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网上班会”等主题板块,强化空间建设。从微观角度来看,在开辟和拓展网络空间的同时,其相应的内涵建设也需跟进,通过诸如微信、QQ、腾讯课堂等全方位多形式的网络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同时,创新使用APP、直播平台等即时通信工具,不断以全新的形式来解决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内容上,以优质的教育内容来吸引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也使网络空间不断成为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第二生存空间”的影响力更强大,达到网络育人的目的。
        4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E”课堂
        要加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E”课堂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借助移动网络,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和辅导员的实践经验优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利用VR技术、直播课堂、网络电台、微电影、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学生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E”课堂网络平台对社会热点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与同学和教师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5推动网络语言转换,创新发展以服务受众为原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建立对话的关键在于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网络语言系统,而网络语言的差异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欠缺,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校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话语体系差异存在的重要性,学习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朋友等角色或委托相关学生等方式,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对标师生主体间的语言习惯差异,充分借鉴或吸收学生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掌握学生的语言系统,推动网络语言在师生之间的顺畅转换,并将行之有效的语言习惯凝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语言,丰富或优化当前语言体系并采取流行的微信软文推送、网络互动直播、线上思政课程等形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对话,进而深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畅输出建立桥梁,增强师生互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结语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化建构也必将随着高校意识形态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实现动态平衡的同时,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2]骆郁廷.吸引、判断、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
        [3]李厚锐,朱健.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