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刘晓桐
[导读] 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之丰富
        刘晓桐
        重庆市人和中学   重庆市   400000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之丰富、技艺之奇巧,比之其他艺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对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从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出发,分析了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意义以及当前审美教育中的问题,进而针对民间工艺美术渗透于初中美术审美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初中美术;审美教育
        引言
        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的必修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悟美术作品中的美感,以提高自身针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美术欣赏课也是初中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故而,教师应引起重视,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作用
        1.1民间工艺美术独特的审美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民间工艺美术是由民间自发创作与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作者多为民间普通百姓而非专业人士,内容多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生活气息以及民间手工艺人的审美心态、个人情感和精神意蕴。因此,民间工艺美术拥有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民间工艺美术背后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内容,初中美术以民间工艺美术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工艺美术所反映出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而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与精神内容有助于实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我国的年画就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且发展出不同的内容,但无论是北方的杨柳青年画还是南方的桃花坞年画,都反映出长期以来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也充分体现了质朴的民风。如杨柳青年画中的《莲年有余》,其内容就具有典型的传统特色,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民族文化气息,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
        1.2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宫廷美术、官造工艺,又有民间工艺美术。相对于宫廷美术而言,民间工艺美术的历史更为久远。从华夏文明诞生之后,人们就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到积累至今的大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大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当下,以民间工艺美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对民族、国家的强烈归属感与荣誉感,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实现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2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策略
        2.1创新美术鉴赏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兴趣
        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学生的兴趣作为支撑。如果学生对教学活动不具备良好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就会比较低,这样一来就无法对相关的美术鉴赏知识形成理解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构建更加新颖的美术鉴赏课堂,以此促进学生兴趣实现有效提升。首先,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学。如今电视里有不少关于文物鉴赏的节目,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就可以模仿这些节目的形式,设置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游戏,这样便可以在游戏中对美术鉴赏形成深入的了解。其次,可以构建美术情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美术鉴赏作品,结合其创作背景或是作品内涵,创设一个美术鉴赏情景,让学生融入这个情景来体验感受,对其中蕴含的美形成理解。


        2.2通过美术欣赏课进行美育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情感、思想、意志的培养也是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开展美术欣赏课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多种多样,如中国的脸谱、刺绣、年画等,西方的雕塑、绘画等。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民间艺术的深沉和优美。如,教学《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等美术欣赏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热爱美术的良好品格。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很多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将其利用起来。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分析和讲解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欣赏美和鉴别美。在实际的美术欣赏中,学生不仅要欣赏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技巧,还要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而有效培养道德情操和艺术兴趣。
        2.3注重美术教学与生活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都来自对生活的发现,并在生活当中对其加以应用。而在我国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美术知识与生活实际相隔离,两者不能形成互相影响的效果,这种教学将美术从人们的生活中割裂出来,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理解美术教学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要让美术教学贴近生活,并与之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其产生正确且积极的意识,从而提高美术学习效率。例如,当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创作,使其融入自然生活环境中,并能在其中对熟悉的环境进行重新审视,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并激发其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另外,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巧为父母画像,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父母外貌特征上的变化,从而感受父母的辛苦,这个过程包含了学习者对亲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达到了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达到美育目的。
        2.4在工艺课程中进行美育
        初中美术中的工艺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工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工艺课堂上利用制作过程对学生进行美育。如,中国民间美术中蕴含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历史悠久、内容广泛、风格独特、技艺精湛。中国民间美术也是最能反映不同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样貌和社会风俗思想的艺术。教师在讲解中国民间美术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是艺术的瑰宝,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民间美术作品,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剪纸是民间美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高雅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在工艺课中教学生简单的剪纸技巧,让学生获得美感,达到美育的目的。
        2.5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感性认识能力
        艺术的鉴赏离不开人的感性认识,审美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对此,在初中美术审美教育中渗透民间工艺美术,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艺术作品赏析教学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感悟。对于同一类民间工艺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欣赏自行对比和思考,然后针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内容以及从中感受到的精神文化内涵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学生观点表达得如何,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并对其中存在的偏差加以纠正,如此方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结语
        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有必要,因为美术鉴赏教学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创新课堂,对学生审美素养展开针对性培养,推动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金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析[J].艺术科技,2018,31(05):282.
        [2]刘晓丽.民间美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