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真的“何须懂”?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韩雨宸
[导读] 2011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周海宏教授发表了
        韩雨宸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2011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周海宏教授发表了《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的著作,在音乐界名声大噪。该命题对大众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欣赏提出了新的看法——无需懂音乐。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最基础和常见的艺术形式与文化活动,包含着许许多多需要“懂”的成分。以下笔者通过逐步介绍音乐需要“懂”什么和如何“懂”音乐,简单阐述音乐为何“需要懂”。
一、音乐,需要“懂”什么
        音乐具体需要“懂”什么?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即创作对象、表达内容、音乐批评展开简要分析。
1.音乐创作的对象要懂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归根结底是给人欣赏的。那么问题就来了,给人欣赏的,这个“人”指的究竟是谁?是达官显贵?还是人民大众?我们纵观西方音乐发展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大多以祭祀神灵为主,颇具神秘主义,远离人民大众。中世纪以来,音乐是专为教会教皇和统治阶级服务的,作曲家的创作都围绕着上流阶级展开,对他们歌功颂德。那时的普通民众基本没有接触音乐的机会,音乐是专属的小众艺术。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世俗音乐逐渐诞生,音乐也逐渐走向社会,走向民众。再到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已早已不是贵族的专属,而成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艺术形式。中国的音乐发展史由先秦时期开始就有许多记载,《诗经》记录了许多民间民歌,到西汉时期乐府的产生,收集民歌,编创歌曲。再到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我们发现,音乐只有扎根民族,扎根群众的沃土,才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这样的观点“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这是对象问题,也是立场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对文艺工作者的重大要求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要为大众服务,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必须是文艺创作的中心,我们所取得的所有伟大成就都来源于人民。当代的音乐作品创作要面对人民群众,要创作接地气,人民大众能够欣赏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创作者需要“懂”的基本内容。
2.音乐表达的内容要懂
        音乐一定是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不然它只会是乏味无趣的噪音。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诞生的音乐作品有着它们特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作曲家在创作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核。这也是音乐的倾向性功能的体现。只有懂音乐表达的内容,音乐才有它自己的欣赏价值。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了当代音乐的内核,即要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近代中国受外敌凌辱,爱国主义作曲家们创作了无数慷慨激昂的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等,聆听它们时、我们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无限的爱国情怀,反之就成为了无情无义的行尸走肉。这是音乐必须“懂”的又一原因。
3.音乐评价的标准要懂
        音乐的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音乐的审美性功能,不同的听众对于作品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即“一千个听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衡量其中的标准?如何定义一部作品哪些好、哪些不好?这是很难定夺的。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他指出: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音乐作品要政治与艺术相统一。即既接地气地为人民群众而歌唱,又包含音乐本身的艺术性。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音乐评价的标准。纵观古今,顺历史潮流的艺术作品万古流芳,逆时代潮流的作品或消失灭迹、或遗臭万年。在当代中国,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了“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许多弘扬中国精神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它们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对音乐的基本评价也要建立在基础的认知之上,这也是音乐必须“懂”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懂”音乐?
1.对音乐本身的欣赏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基本的乐音材料堆叠,就会产生协和或不协和的音响。这些形成的特殊音响本身就是音乐美感的体现。宏观地说,对美好音乐作品的直观聆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与欣赏。微观地说,构成音乐作品所选择的旋律搭配、和声编排、配器选择等等,这些音乐要素逐步组成了美好的音乐,对音乐的欣赏就是对它们的巧妙搭配的欣赏。
2.对音乐所含人文性的欣赏
        前文提到,音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黄自、聂耳、冼星海等人民音乐家作品中的爱国之情,如莫扎特《魔笛》中暗含的对共济会的赞颂和落后封建政权统治者的批判……这些情感因素或纪实故事都是音乐作品的重要内核,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因此,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也就是对其蕴含的人文性的欣赏,是对音乐本身欣赏的递进,是享受音乐、欣赏音乐过程的升华。
        结语:音乐是感性的艺术,我们在强调聆听的同时,更要注重音乐作为艺术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是音乐的内核,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必须“懂”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论音乐中的精神内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04):28-35+122
        [2]付雅楠. 浅析《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美学思想的阐释[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20, (2):273,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