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衔接 ——以歌曲《长城永在我心上》为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植中健
[导读] 音乐是时间艺术,也是心灵的讯息,不是心灵的动作;
        植中健
        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音乐科组 526060

        【内容摘要】音乐是时间艺术,也是心灵的讯息,不是心灵的动作;心灵动作可以用行动表达出来,但心灵的讯息是要用心来表达的。音乐家把思想表达,就用音的和谐、节奏、生命力来表达 ,这样就产生了最高超的艺术。声乐作为这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视唱练耳则是提高声乐演唱的重要基础学科课程,在声乐学习者诠释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其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声乐演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更是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本文以声乐歌曲《长城永在我心上》为例,结合视唱练耳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衔接上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乐高考
声乐教学
有效衔接
        视唱练耳既是音乐学习中的基础课程又是综合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视、听、唱”培养正确的音准感、节奏感和调性感等多种音乐能力。当今音乐高考大纲在不断地优化中改革,对于怎么让音乐生艺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及如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值得我们艺术从教者思考的问题。那么,上好音乐相关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课堂效率等方面都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都是音乐的基础,各教学间不能自圆其说,应加强有效的衔接,让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教学课堂变得高效。然而,在声乐演唱中,视唱练耳则是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一个好的歌者如果音准不好,唱歌跑调,即便拥有一副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和科学的歌唱技巧,其唱出的歌曲也不会打动聆听者。因此,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旋律感等视唱练耳能力在声乐学习中会让声乐学习更上一个台阶。

一、音准对声乐歌唱位置的稳定作用
音准问题是视唱和声乐歌唱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所带过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视唱曲目唱得比较好,演唱歌曲时却唱得不尽人意甚至比较糟糕。而有些人嗓音条件很好,演唱歌曲时乐感也很不错,但是对一些简单的视唱却唱得不着调。特别是刚步入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发声训练和唱歌容易跑调。如:歌曲《长城永在我心上》开头第一句,,学生在演唱弱起小节“在我”的音时候总是低不下去而跑调。首先让学聆听这条旋律音,注重“内在听觉”,然后通过结合呼吸的调整、打开喉咙,注意咽喉位置,用“首调唱名法”哼唱,学生音准立竿见影,声音也不再显得虚压,音色圆润许多。教师需要精心通过视唱练耳,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视唱练耳与声乐的有效衔接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喉头作为歌唱发声和嗓音共鸣的重要器官,其位置的高低、状态及活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歌唱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量以及音准。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声音好,还要明确基本的发声原理如何对音准的影响,并借助声乐方面的技巧,帮助学生打开喉咙,用歌唱的状态来进行视唱曲目的演唱。这样,视唱就不会显得那么单调和枯燥无味了,反而增添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节奏对声乐歌唱气息的促进作用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点击着音乐作品的脉搏,是音乐的最基本元素,节奏有松散有紧迫,它训练要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根据强弱规律学会划拍。节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演唱的重难点。节奏如衣架,衣服没了支架,衣也不塑型,音乐脱离了节奏那么将只是一堆散乱的音符。一个好的歌者,对声乐节奏拿捏不准就很难驾驭声乐作品,出色地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有些学生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声和拖拍、抢节奏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的节奏感不好,不能快速的抓住歌曲的拍子特点和节奏特点。这需要学生在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时注意对节奏这一项进行专项训练,熟练的掌握各种拍的强弱规律和节奏特点,并进行节奏片段的听写,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节奏和拍子的把握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候大多都是听着音频学习歌曲,所以只有“大概、大约”,对音准节奏几乎把握的不严格。节奏的强弱处理应要有体现,在学唱《长城永在我心上》时候,学生刚开始节奏有的错乱,有的貌似节奏打准了,但是实际没有打出节奏强弱感觉,所以就会显得歌曲有种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感觉。经过指导注意节奏节拍的规律变化,不要刚拿到谱例就张嘴就唱,而是先视后唱。强拍跟着节奏要有强调感,学生气息也很自然地有往下“叹放”的力量,歌曲前后也有了强弱对比。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看看有无难点(大的跳度,复杂的节奏、变化音等),注意小跳六度“那——激”的地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致于心慌,速度也控制得恰到好处。如此,学生高音do处的“激”字随着气息的力量也表现得更好了。

三、旋律对声乐歌唱张力的提升作用?
旋律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在连续的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直线的或曲线的进行,这些进行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形成了旋律线。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音乐记忆能力、记谱能力的训练。如不具备良好的旋律感,则就会出现跟不上节奏,演唱时断断续续,导致乐句的衔接不连贯,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因此,在声乐训练之前和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加强对视唱练耳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感。注意视唱的线条美,即旋律的美感。视唱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节奏及音乐感受能力。声乐演唱时仅仅具有较高的歌唱技巧和较好的歌唱条件而没有旋律美的表达和处理是完全不够的。只是按谱面直接翻译的演唱是苍白无力的,也很难打动观众。所以在唱到《长城永在我心上》高潮“啊”的部分,谱面有着明显的连音线。所以在演唱过程中要融合前面的音准、节奏,还有注意呼吸口等,把几小节当成一句来唱,这样才有连贯性,体现旋律美感,也更有张力地勾勒出了长城的“长”。每一首歌都是作者的思想的光辉,它有着属于自己的创作背景,有着独特的内涵,因此,在演唱时,要把歌曲的音用自己视奏能力变得更有旋律感从而情感化。没有歌词的旋律部分,也要赋予其律动与生命力,就像带歌词部分一样流畅和生动。


四、结语
结合范例《长城永在我心上》通过视唱练耳的三个方向“音准、节奏、旋律”分析了对声乐教学和演唱技巧的提升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视唱练耳只是这几方面的意义。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可说相辅相成的,不能片面化的强调。要将视唱练耳与声乐演唱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两门学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能够让学生形成较为完备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正确完善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使声乐演唱能够更有表现力与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大魏、黄常虹.声乐教程(一),2006.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刘苗.浅探声乐与视唱练耳的技能联系与相互作用.大众文艺,2012-12-25.
[4]田大河.简析视唱练耳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黄河之声,2017(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