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珊
成都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份十分复杂的工作,其中的教务排课为基础内容之一,教务排课联系着日常的教学、授课是否合理等等,影响着全校师生。所以,在接下来工作中应重视此领域的安排和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环境,为高校提高对外影响。本文将通过做好学校教务排课的意义、实现学校教务排课科学性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教育行业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教务排课
引言: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科技的不断更新,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创新中,当今时代下应做好迎接挑战的必要。目前,各个高校不断扩建、扩招,人流量暴增的同时,对于教务排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务管理应重点关注这个问题,为正常的教授课提供依据,进行科学教务排课势在必行。
一、做好学校教务排课的意义
教务排课作为高校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意义重大,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众所周知,教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为排课,排课为教务管理的关键,学校内的排课制度和行为是否合理,代表着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有,高校的运转、教学、学籍等内容也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必须要做好基本的排课。(2)高校内的各种资源也是排课的重要内容,可以将这些合理利用,能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而节省成本。
二、实现学校教务排课科学性的措施
(一)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排课
一所高校必不可少的教学计划,计划领导着教学的各项活动,可作为排课的重要依据。所以,相关人员在制定排课期间,应结合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计划,在了解完学生的学习进度、基础,以及学校的其他情况后,深入安排内容。排课是灵活的,即可在以往的课程基础上优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本的基础上优化比较省时省力,还需联合高校的其他相关人员对不足之处进行讨论,融合意见后对需要修改的进行小部分优化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作息情况。若是要大部分修改,要召集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虽然费时费力,但是要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靠拢,完成有效的课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其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应做好活动的主体,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是对外竞争的重要力量。
因此,教务人员的排课行为不能脱离了“以人为本”这条原则,旨在创造人性化的教学服务,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前行。其次,教务人员了解师资团队的优缺点,以及学生的近况,在掌握一些依据后,即可根据此师生广大需求进行排课,合理的实施工作。举例来说,部分教师在参与和承担一些科研项目,要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科研时间,在做安排,不能让两个工作之间产生矛盾。部分教师要跨校区进行授课工作,为了提高其便利性,教务人员可以将课程连接在一起,避免“两头跑”现象,这样工作压力减少了,不用耗费太多体力,还可以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学生也因此享受到优质授课体验[1]。
教师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但学生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以及未来发展。为此,教务人员在排课期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身心发育,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学校在排课期间,要做好公开课、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穿插,不要让学生停留在同一片知识中,进而产生兴趣,缓解疲劳感,旨在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课程不能持续连续,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其精神状态低下,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对学校教学设备的考虑
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是现代教学的基础,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所以排课期间要合理利用硬件设备,为此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运转。所以,教务人员要提前了解高校内的教学设备有多少、处在哪等等,像微机室、多媒体、普通讲堂都属于调研目标,进而合理的学生制定课程,保证这些资源的有效应用。此外,教务人员应记录设备更新情况,各个校区分开管理,保证资源可有效利用。
(四)加强信息化排课的管理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排课管理主要看以下三点:(1)建立网络排课系统,技术人员建立系统,智能化生成课程表,后期可集合人员进行探讨,分析生成排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等等;(2)对排课程序的设定,设定期间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先整体师生的具体建议,然后进行细节、区域的一些调整,使得更加人性化。(3)系统自动生成课程表之后,教务人员要全面了解内容,将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地方去除,进而保证其完整性、系统化[2]。
结束语:综上所述,是对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务排课若干研究的简要分析。鉴于以上论述,可见排课作为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高度重视,具体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代表了管理水平,所以排课期间要遵循以下几项措施: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排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教学设备的考虑、加强信息化排课管理。
参考文献:
[1]黄亚寿.关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效果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6:50-51.
[2]管新胜.关于关联规则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