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芳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421800
【教材版本】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第四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中“海水的密度”。
【教材解读】
“海水的密度”是高中地理湘教版(新)第四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中的内容。
关于海水的密度,教材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以及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通过地图和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海水密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块知识比较陌生,通过实验演示,增强教学直观性,此外,多举例以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理解海水密度的内涵。
通过读图分析,描述海水表层密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通过中国372潜艇从“海底断崖”中闯出的案例分析,理解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
3、区域认知: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了解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解释原因。
4、地理实践力:课堂上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布置课后自己动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贯彻全程育人理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故事:世界上唯一从海洋死神“海底断崖”手中挣脱的潜艇,中国海军372潜艇经历了什么?(图略)
教师提问:什么是“海底断崖”?和海水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以故事存疑式导入,激发全体学生兴趣,课堂结尾对导入环节的存疑让学生解答,首尾呼应。)
二、概念界定
海水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3。
教师提问: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盐度、深度。
过渡: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海水的密度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探究一下吧。
三、实验探究:
实验1:“水的密度与温度”实验演示(图略)。(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教师配合讲解)
实验组:①准备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为了区分,将热水染红色。
②取一表面平整的塑料薄片盖于热水的杯口上,再慢慢倒置过来,扣在冷水杯口。
对照组:①两杯温度一样的冷水,其中一杯染蓝色。
②取一表面平整的塑料薄片盖于染蓝色的这杯水的杯口上,再慢慢倒置过来,扣在另一杯之上。
教师提问:抽掉塑料片后,两组中的两杯水是否能够迅速融合?为什么?
(学生观看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温度高→密度小,温度低→密度大。)
实验2:“水的密度与盐度”实验演示(图略)。(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教师配合讲解)
第一步:自来水倒入玻璃杯的四分之三,再放入鸡蛋。
(学生观察:鸡蛋沉入杯底)
第二步:取出鸡蛋,分次加入盐,搅拌让其溶解,知道加入盐搅拌不再溶解为止。
第三步:重新放入鸡蛋。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鸡蛋漂浮在水面上)
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盐度高→密度大,盐度低→密度小)
(设计意图: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贯彻全员育人理念。)
过渡:了解了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的关系后,我们现在看到“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图,一起来了解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四、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
展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图(图略)
教师提问:1、读图,说出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分布特征?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
教师提问:对表层海水密度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因素?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海水的温度。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读图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读图归纳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的表层海水密度分布规律,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加强区域认知。)
过渡:海水的密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变化,由于大洋表层和深层海水温度明显不同,那么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呢?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五、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
展示海水表层和底层示意图、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略)
教师提问:读图,说出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后,教师小结: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大约2000米以下,密度基本稳定)。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教师提问:对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因素?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海水的温度。
过渡:提问,海洋中深度越大,海水的密度一定越大吗?
六、海水密度的特殊分布
展示海水密度跃变示意图。(图略)
教师讲解:特殊分布: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就像疾驰的汽车突然遇到悬崖一样),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
七、案例探究:
合作探究:课堂开头提到的世界上唯一从海洋死神“海底断崖”手中挣脱的潜艇--中国海军372潜艇,经历的“海底断崖”是怎么回事呢?(设计意图:对课堂导入环节的存疑进行解答,首尾呼应。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转承:我们以上讲的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都属于空间分布规律,那么在时间上,海水密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八、海水密度的时间分布
学生思考: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海水密度在哪个季节最小?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海水密度的时间分布规律: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秋季为增密期,春季为降密期。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九、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压力(深度)
2、分布规律:
①水平方向(表层):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②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大约2000米以下,密度基本温度)。
③特殊规律:“海底断崖”。
④时间分布: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秋季为增密期,春季为降密期。
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十、课堂练习
(题略) ? ? ? ?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贯彻全程育人理念。)
十一、课后作业布置
海水的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有哪些呢?请大家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除了查阅资料还可以和家人同学探讨了解哦。(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和同学家人沟通交流,贯彻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理念。)
【教学反思】
1、存疑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后面对导入环节的存疑进行解析,首尾呼应。
2、导入—实验探究—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特殊规律—时间规律)—课堂小结,课堂内容完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
3、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贯彻全员育人理念。
4、讲练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5、在有些环节(比如读图分析环节)要“敢于放手”,留白让学生思考或者进行小范围的讨论,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的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编号:XJK20BJC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