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静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小 723213
[摘 要] 《儒林外史》中“反省的知识分子”之一便是杜少卿。他是大家公认的“豪杰”,他有贤士之风,有进步的女性观,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却显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他想呐喊却又什么都喊不出来,成了孤独的“先行者”。他之所以会成为这样一个“另类”,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
[关键词] 《儒林外史》;杜少卿;性格特征;形成原因;性格悲剧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逐渐衰落的时期。然而,文学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著名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是此时成书问世的。同时,以揭露封建科举制而闻名的《儒林外史》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它以封建科举文化病态作为讽刺和反思对象,寄庄于谐,寄哭于笑,以严肃的写实、犀利的讽刺、合理的夸张、冷静的解剖,在中国小说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如同列夫?托尔斯泰为19世纪俄罗斯贵族寻找出路一样,吴敬梓为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着一条精神出路。”[1](P193)这部著作中,贯穿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反省,既执着又真挚,其中醒目的线索就是“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1](P198)
一
在“反省的知识分子”[2](P308)中,作者首先提到的便是这个在“天长杜状元府里”长大的杜少卿少爷。在此书中,除过楔子中的王冕,他是作者第一个集中笔墨刻画的正面人物形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初具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这从作品中他的豪爽、女性观及思想品德等多方面体现出来。
在第三十一回中,鲍廷玺向杜慎卿借钱生活,杜慎卿就“毫不吝啬”地推出了他的兄弟杜少卿,说他“纹银九七,他都不认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包你这千把银子手到拿来。”[3](P173)于是,鲍廷玺便乘船去寻杜少卿,途中遇韦四太爷,闲聊时,太爷说:“两个都是大江南北有名的。慎卿虽是个雅人,我还嫌他带着姑娘气,少卿是个豪杰。”而后,三十三回中,迟先生也说过“先生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那么,其豪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钱财。杜少卿确实慷慨大方,不然慎卿也不会说他是个“大老官”了。他讲求平居豪举,仗义疏财,即使对那些簇拥在他周围却都是些抱有各种投机心理的人仍济之度之。如杜少卿刚让王胡子将一宗田卖掉,上门借钱的人就络绎不绝。然而,杜少卿却大方的瞬间就借出了近千两银子。说是“借”不如说是“要”,没钱的自然还不起,而有钱的却根本不会还。而他也只是一笑了之,不去计较。难怪娄老太爷说他“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3](p178)
其次,交友。少卿广结四下宾客,门庭若市,并且朋友有难之时,也是鼎力相助。在那个时代,甚至在当今时代里,物质都是支撑一切的基础。所谓朋友,不过是在彼此相安无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利益挂钩的关系。然而杜少卿,虽讨厌县老爷却能在他家境衰败之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豪爽!
再次,孝道。中国有史以来就提倡“孝敬”二字,孝是伦理之本,懂孝才能知礼达仁。作者也极力追求孝礼文化,推行孝行,对他的孝思孝行,不吝笔墨。这一点,作者是借杜少卿表现出来的。娄太爷并不是杜少卿的家人,只因他是杜少卿先尊的一个朋友。所以,当其生病时,在杜家一住就是三十几年,然而“三十几年如一日”,杜少卿天天在床边服侍着;娄太爷子孙回去,少卿也绝对是慷慨大方。对自己父母尚且如此,我们都能认同,然而对一个外人,这就让很多人难以置信,这也就是为何少卿称得上“豪杰”的原因。
“一时贤士,同辞爵禄之縻”[3](p189),此乃杜少卿对贵、势所持的态度。古往今来,钱和势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门槛。氏族公社财产平等的时光自从中国为“家天下”的那天起就已经消失,钱与权在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无权必有钱,才是生活“安逸”的基础。既然如此,在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固定下来的明清时代,科举做官便成了人们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唯一“正途”,所有人为之奋不顾身,在所不惜。周进、范进执迷科场数十年,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阶梯艰难攀登,但周进六十多岁还没爬上秀才,范进五十四岁也还是个老童生,他们那副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样子,完全是被科举等级制度把身体和心灵都压垮了,然而,大家还是蜂拥而至。
杜少卿身上还体现着进步的女性观。自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很低,古人要求女性裹足便可见其地位之下。同时,禁止她们同男子一起读书,婚嫁后必须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子可以娶妻纳妾,而女子只能在家中侍奉丈夫。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不过是男子娶回家中的一个特殊“女仆”。然而,杜少卿却独树一帜,他对为了贪图风流或讲排场而纳妾表示极为反感。第三十四回:“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3](p192)
由此看来,杜少卿是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既有“‘一家学本来殊’的优异环境,又‘生而颖异’,本来有足够的财力和才华”,[6](P263)再为杜家做一番光宗耀祖的科举事业并非难事,然而,却走向了另一个世界,成了一个经济上的败家子和思想上的叛逆者。
二
造成杜少卿独特的性格及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社会环境。在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被严格固定下来的明清,整个社会成员面临的最大外部压力便是科举,“通过了童试就是生员”,“也就成了士绅阶层的一员”。然而,科举在给广大人民带去生活保障的同时,也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使其产生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明清科举,内容仅限于几部经书,形式仅限于八股,多数人养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同时,也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和思想上创新,从而导致思想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同时,科举导致了官场腐败,造成师门裙带关系的盛行。师门裙带关系在官场中相互拉帮结派,官官相护。
自然环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遭受战争破坏程度虽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社会仍比较稳定。这使得江南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并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人们经济来源多样化。同时,江南地区多人才名士,江南文化丰富,文化氛围也日愈浓郁,文化基础愈为厚重坚实。因此,在这种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开放发展的环境中,使得当时人们在择业方面有了更多地选择而无需再仅仅局限于仕途。鉴于此,也促使杜少卿留于“尘世”选择“归隐”。
作者的影子。杜少卿性格的形成必然注入了吴敬梓自己的经历。吴敬梓生性豪爽,有求必应,有挥金如土之气概,但还不足以会使其家业破败,只有当他“泥土一掷金一担”的挥霍行为受到“愤激恣豪侈”叛逆思想支配后“不数年而产尽”才成为必然结果。二十二岁时,嗣父吴霖起因清高正直不容于官场,带着吴敬梓罢官归里,次年抑郁而死。此时,官场的黑暗就给吴敬梓年轻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父亲死后,他以嗣子身份继承了丰厚的家产,又成了族人谋夺的对象。于是,家庭中,骨肉相残的丑态又完全暴露在他眼前。这种种经历都促使他由封建家庭的浪子变成了封建家庭的逆子。“尔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这也就是杜少卿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杜少卿就是这样成为了这个家族的败家子,但同时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先知者”。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线装书局,2001.
[3]谢德林.果戈里与戏剧[M].北京: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