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个性化学习现状分析与维度定位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马镇东
[导读] 个性化成为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马镇东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山东 淄博 255161
        摘要:个性化成为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教育个性化思潮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显现,并已经形成了一股改革潮流。笔者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作了大量的调查之后,发现了许多困扰教育教学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进行个性化学习维度定位,深入挖掘潜能,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主动性  兴趣  定位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实际上,这一思潮主要源于20世纪60年 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人本主义的众多教育哲学流派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教育个性化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信息 革命的挑战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逐步加强教育的多样 性和个性,个性化成为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教育个性化思潮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显现,并已经形成了一股改革潮流。进入21世纪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理念和实践倡导已经越来越为国内基础教育界所广泛接受。
        一、农村学生个性化学习现状分析
        当前,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学生越来越少,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作了大量的调查之后,笔者发现了许多困扰教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每一名农村教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14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占64.30%的学生习惯于讲授式教学,侧重于课堂上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同时希望师生之间加强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之间互动认为价值意义较小;仅有5.60%的学生希望课堂学习模式为自主学习模式;
2.缺乏个性化学习的认识,学习方式形成定势,没有创新的意识。44.80%的学生希望教师引导学习方法,关注学习兴趣,希望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强互动,以此获得更多知识。
3. 缺乏主动学习意识把解决困难寄予在老师与同学身上。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更侧重于寻求他人的帮助, 71.30%的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直接找老师或同学帮忙讲解。
4.思维空间受限,学习环境较差,随波逐流,没有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思维方式。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如下:
        1.家长工作,学生在家学习期间无人看护,无法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给予监督和引导;
        2.学生对授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感觉教学方式单一、方法单调,不易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的整体把握,缺乏对差异性的学生的有效指导,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意识。
        4.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一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沉溺于游戏,丧失学习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不断改进,是摆在教育教学面前一个重要的难题。那种过时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一堂有活力的,学生收获的课堂值得去努力做。
        习总书记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上说过“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的重点在投入,核心在教师。”面对农村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有毅力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不应拘泥于创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探究,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教师开展教学方式多样化地探究,进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地主动学习的兴趣,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的整体学习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维度定位
1.依据新课标,制定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查士德斐尔爵士) 有的放矢,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任务,最大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高效课堂。紧密结合新课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变为教学的组织者。
2.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应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备好的的前提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备好课。是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风格。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关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价值和实效性。目前,班级授课制的形制没有发生性质的改变,因此班级授课仍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落实的基本载体。多年的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束缚,在目标确定、教学实践中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要创造氛围,选择好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方式,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不断改进,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创新地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尝试。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指导,有效架构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搭建个性化学习实践需求和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尤其是教师要审视个性化学习实践需求方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匹配,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的最大收益。另一方面,结合学生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参与架构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一体化课堂学习模式。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大多数都渴望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功,满足自身的欲望,开展个性化学习,其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集体教学划一性造成的学力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学力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个性化学习的实效性。
3.遵循生活体验与学习知识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会哦经验和知识,主动探索相关知识,体验生活中的学习问题,注重体验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做到生活体验与学习知识相融合,学习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辅相成,学习知识如在体验生活,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个人学习能力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开展基于线上教育教学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探究对于我们每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教师要严于律己,学会站在学生的方面考虑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探究,随着教育技术的成熟、完善、体系化,也必将个性化学习模式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