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美学基础》课程创新论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岳芬
[导读] 校城融合的思想日益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岳芬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213022

        [摘要]校城融合的思想日益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创新也应当将校城融合问题纳入到课程建设之中。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校城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基础,美学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上应当充分考虑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相关理论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充分结合。在《美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授者不仅要考虑到美学理论的实践价值,还应当着重引入具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内容,以激发学习者在情感上与所在城市精神的共鸣,并推动课程教学从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走向社会、走向社区。
        [关键词]校城融合;应用型高校;美学基础;课程创新

        
        当前,校城融合的思想日益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将高校教学、科研同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更多地结合在地性因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实施等环节中,校地融合也成为主要依据之一。在此背景下,《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创新也应当将校城融合问题纳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校城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基础,美学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上应当充分考虑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相关理论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充分结合。在《美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授者不仅要考虑到美学理论的实践价值,还应当着重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内容,以激发学习者在情感上与所在城市精神的共鸣,并推动课程教学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走向第三课堂,即从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走向社会、走向社区。
        
一、美学理论与美丽城市
        美丽城市建设是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热点,其概念不仅在于物质上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形象,更在于精神上塑造一种健康、绿色和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城市理念,促使城市从较低的物质享受逐步转向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这一趋势与美学类课程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
        第一,美丽城市理念与审美理论溯源。在美学基础理论中,美丽城市的理念并非凭空而生,相反,它来自于社会美和环境美的理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美和环境美的理论具象化。《美学基础》课程能够让学习者充分理解美丽城市的理论源起,并能够理性认识这一理论的未来走向。
        第二,美丽城市建设原则与美学原理。在理论内容上来看,美丽城市的建设原则实际上是对美学基础理论的融合,后者建构的人格美、社会美以及各类审美标准,都是能够对应美丽城市建设原则的,简言之,建设美丽城市正是对美学基础理论的实践和应用。
        第三,美丽城市建设实践与美育实践观。美育观念是美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也是美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美丽城市建设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社会实践,让城市不再是人类保护自我、对抗自然的场所,而是将城市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睦平等生活的精神场域。
        总之,美丽城市并非是一个新创设的美学理论,而是原有美学理论元素的具象化和实践化。在城市成为人类居住的主体空间、城市文化成为人类主流文化形态的今天,从“易居”走向“宜居”的审美意识,既是人类对自身环境不断改善的内在需求,更是人类集体对美的本能追求的呈现。
        
二、将城市文化引入美学授课
        美学理论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与社会实践格格不入的理论,相反,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多元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相应地,美学课程也应当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将应用型高校所在城市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及当前文化现状等纳入到授课内容当中,建立起具有独特性和应用型的新的美学课堂。
        第一,城市文化变迁史与美学理论课程史论相结合。在美学理论课程中,社会美和环境美的理论都可以应用于指导对城市文化的审美体验,某地的城市文化及其历史传统即可作为具有典型性的审美例证,结合相应的美学理论,具有亲身体验的学习者得以更快地理解美学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第二,作为审美对象的特定城市及其文化样态。在城市审美体验过程中,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只能够作为学习者进行城市审美的先决条件,对城市文化现状的认识才更为重要、也更具实践意义,学习者应当对特定城市所呈现的文化样态进行分析和思考,甚至提出改善的建议。


        第三,审美理论视域下的城市文化特点及其比较研究。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并非要求学习者拘泥于某单一城市的理解,而是在城市独特性审美的前提下,对各类城市进行比较研究,以提升学习者对所在城市的理解,使其在精神上同所在城市达到某种程度的共鸣,学习者在不自觉中成为所在城市精神的共建者。
        总之,城市本身即可作为审美考察的对象,无论是城市文化的变迁史、还是城市的现实特点,都能够且应当作为应用型高校美学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用来丰富审美理论的研究客体,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美学理论同日常生活以及个人经验的密切联系,在充分领悟美学理论的同时,增强对所在城市的理解和认同。
        
三、开发美学教育的“第三课堂”
        在新文科和校城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刻板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建设和高校教育的新需求,《美学基础》课程同样如此。在引入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该课程还应当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在理论和实践授课的基础上,将学习者“赶”出教师,促使其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活动中建立“第三课堂”,让学习者深入社会,真切地体会到美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美学理论学习与走进城市、走近社区。当前,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日趋密切,也能够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助力。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当前流行的生活美学,美学渗透到人们城市生活和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美学教育者在城市的规划馆、博物馆和艺术馆或社区活动中传播美学的基本理论,能够开拓审美视野,提升城市的审美品味。
        第二,审美理念与文化普及教育相结合。文化普及和相关的文化教育是美学理论走向实践的最为常见、也是最具应用价值的活动,结合当前思政教育的话语背景,这一活动又在思想境界有了较大提升。以思政教育为例,目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活动,就可以结合审美的理念与丰富多彩的美学形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参观革命烈士的纪念馆、阅读革命先辈的文学作品和欣赏相关影像资料等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知、情、意多个层面感受和体会党的伟大精神。
        第三,美丽人格与公益实践活动。在美学基础课程中,人格美是具有较高标准的审美对象,学习者不仅要在课堂中理解相关理论,更要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其思想。在所有的社会实践中,公益实践活动是美学第三课堂的突出代表,它对参与者身心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活跃学习者对美学的积极态度,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总之,审美教育和美丽人格建设既是美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更是建设美丽城市的一项宏伟理想。美学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个体,使其服务于美丽城市建设实践,促进城市精神品质的大幅度提升。对于《美学基础》课程教学而言,打造“第三课堂”、将美育理念落实在社会活动中,推动社会整体精神水平的提升,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学习,极大地拓展了理论学习的实践价值、实现了理论学习的社会转化。
        
结语
        反观传统美学教育模式,理论灌输和审美实践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习者来说,新的授课理念、授课思想以及授课方式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机遇,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理论课程的指导作用,促使学习者不断思考理论同实践的关系,是美学理论课程从业者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校城融合是过程而不是终点。在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话语背景下,《美学基础》这类课程的地位和价值非但不会因此收到质疑,相反,理论课程对于应用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也为课程本身带来的新的生机。城市以审美对象的身份进入到课堂中,又以引领着的姿态带领学习者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第一课堂走向第三课堂。这一变化,对于课程和社会两者都是有益的。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树湾福园15幢甲单元1202室岳芬收
        手机:13775006537
        
        
保留项目基金和简介:该文属于2021年度常州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cy202108-kt-y)。

 作者简介:岳芬(1983- ),文学博士,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