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春燕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161
摘要:区域游戏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场所和学习空间,也是幼儿园在教改中尝试的一种游戏活动形式。过去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商店里花花绿绿的玩具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从中得到快乐,久而久之会使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完全不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如何寻求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本土之路,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策略
区域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有玩具和游戏材料,它的具体形象最容易吸引儿童的兴趣。在设置活动区时,我们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及时把握幼儿的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一、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主要是我们教师在环境的设计上要让孩子们感觉到孩子是主体,在活动中有主人翁的感觉,在气氛上必须是自由开放的、没有任何约束的的,使教室不成为死板的课堂,而是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常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角色区”……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能为幼儿健全人格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区域游戏的设置要活、有创造性地适合幼儿。
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生成活动区域。如:我们学校有创造性的区域游戏“小小一条街”活动中,幼儿在“小吃店”卖小吃做售货员或做顾客,有的在“理发店”里做理发师等等。但“小吃店”的人应该比较多,“理发店”的人相对比较少…这时教师以“管理员”的身份及时地介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得他们玩得尽然有序。由此可见,教师的及时介入对幼儿的参与给予信任与肯定,会使活动区的设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如: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计划应有弹性,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兴趣的转移应该随时调整。像节前有不少孩子来告诉我他们的旅行计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相互介绍一下自己的活动的见闻,等他们旅行回来可以带着他们的各种票、照片等进一步详细介绍,孩子们又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有的说、有的画、有的用玩具建造…让幼儿充分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生活中的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活动的主题材料,与幼儿共同感知、观察、操作。
三、材料的投放要适时、适度,具有可操作性,要有目的的投放。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不同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幼儿尽情、尽心地“研究”他们的世界。
比如我们平时用剩的瓶瓶罐罐、绳子、盒子、布等废旧材料很多,我们要懂得废物利用,有效地把它们投放到操作区,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幻无穷,转眼间变成娃娃、汽车、小动物等喜爱的玩具。幼儿在丰富的教育材料的接触和运用中,其智能才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区域活动给不同特质的幼儿有一个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掌握知识的性质。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小班的生活角提供的串珠,孔有大有小,绳子有粗有细、有软有硬,使能力各异的幼儿进行选择,激发成功感。在主题教育中,幼儿往往会有另外的需求,是在教师预想之外的内容,作为教师就要及时满足孩子。如在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中,根据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又产生了关于“有趣的尾巴”、“ 神奇的眼睛”等内容,我们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材料投放于区域中。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如:“娃娃家”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煤气灶、餐具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围。又如:在“生活区”中,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颖、美观、能吸引幼儿的各种儿童服饰,改变以往“学习为娃娃穿衣”为“学习为自己打扮”,幼儿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因此,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使幼儿产生更多的发散思维;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提供完全陌生或比较复杂的材料使幼儿有更多的探索;提供中等复杂和熟悉程度的材料使幼儿有更多的象征性和练习性等等,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便于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每一个幼儿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儿童的智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提供的环境具有层次性,以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善于抓住教学点契机,进行随机活动。区域游戏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里, 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一个休息玩耍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区域游戏。例如,在散步时,孩子们看到小蝴蝶、小蜜蜂在翩翩起舞,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模仿小动物们的样子,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表演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更多的孩子利用手里面的东西创设情境让幼儿进行其他的区域活动。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可以把某些课程放到区域活动里面进行教学,例如中班教材中综合《美丽的春天》,我们可以在讲解基本的知识点以后,让幼儿在户外去寻找,看看到底草丛里面藏着什么,谁找的秘密多,谁最先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的自然角活动。另外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区时要把握住指导的时机和尺度,尽量以材料支持者、游戏的合作者、方法的建议者的身份介入。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资源,让幼儿自由、自主、弹性、主动地投入游戏,生动而快乐地游戏。在幼儿达到目标而兴趣转移时,教师应提供新的刺激,使幼儿能延续原有的活动。如:幼儿在建筑区探索搭建物体时,幼儿不外乎于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搭建一些常见的小楼房,久而久之幼儿探索的热情也慢慢消退。这时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引导幼儿用多边形搭建孩子们喜爱的飞机、手枪等,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区的评价可通过个体过程性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来进行。如个别的过程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对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在活动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幼儿不做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有益指导,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的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活动活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满足。教师还要边学习边实践总结,继续探索出符合实际的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引导每一个领域的发展,利用每一种教育资源,抓住每一个整合的时机,珍视每一次相互作用的机会。“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区域活动立体化”是落实了《纲要》的基本精神,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孩子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各种活动区,充分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合理照顾每个孩子的兴趣,通过在活动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走区域活动的本土之路,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情趣盎然、回味无穷,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教育》教师版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