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健
重庆市第一一八中学校
摘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点,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所在。语文学困生是语文课堂的弱势群体,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更要引导学生摆脱困境。本文在对导致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因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原因;转化策略
虽然教学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是语文学习“困难户”依然存在,尤其初中学生如果成为语文学困生,不仅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遭受巨大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多学科的学习,学生可能也会失去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首先要求教师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走出语文学习困难的泥潭。
一、导致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症结分析
医生为病人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病人的痛苦也才能消除。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并成为学困生,就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了病,教师就如医生,只有找出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本人首先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困生产生的原因做以下总结:
(一)不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否刻苦努力,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这些源自于学生自身的原因,都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而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内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因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从学生自身去寻找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因素之外,还要寻找学生之外的因素。師生关系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十分重要,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导致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例如: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一名学困生说由于教师一次在课堂上公开批评了自己,此后就不愿意再听讲,也不愿意做作业。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过于感性,因此师生关系很可能成为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的因素。
(二)对课前预习的不重视
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教师可能都发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即越是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越能够做好各个阶段的学习工作,而越是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越是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目前部分原本语文成绩就不太理想的学生,又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自然语文学习越来越被动,尤其对于原本语文成绩就较差的学生进行预习十分必要,而学生却出现了不预习或者预习过程中不认真的情况,结果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更加不知所措,进而学生一步步迈入学困生的深渊。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课题,尤其对于身负重任的语文教师,更要能够在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在导致学困生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不得不引起重视。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一定的动力下去获取知识的,而这里所说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简化为学习目标。通过与语文成绩优异的初中学生谈话,发现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说长大了想要做科学研究,学好语文可以做科学家;有的同学说想要考一百分等。而在与学困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目标性不强,并且出现了严重的沮丧心理。毫无目标、动力不足,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滑坡,面对不景气的成绩,学生就更加没有动力。
二、帮助初中学生走出语文学习泥潭的技巧
(一)保持耐心、爱心,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困生必定有原因,那么便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愿意俯下身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后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班级实际的教学进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并为其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制訂学习计划、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借助分层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确保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困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初中语文课堂是转化学困生的最佳场所。因此教师应抓住机会,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即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依据学困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问题,尽可能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以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要清楚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差别,同时还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在家写作业时,家长规定学生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那么也需要家长自己以身作则,做到也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以便可以为孩子做一个表率。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专心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从而可以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的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诱发学困生独立阅读
创新离不开素材,素材源于阅读。在反复阅读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童话、诗歌、寓言故事等,这些素材恰恰都可以弥补学困生积累量不足、语文基础薄弱等问题,进而为学困生创新思维提供灵感与想象空间。基于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需加大力度培养学生想象力,只有学生想象力有所增强,才能激发其主动阅读文章、探索文章的欲望。在部编版初中语文閱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角度,大胆发挥创造性想象,开辟全新的阅读路径去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收获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足够的信心,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对语文学困生多一些爱心与耐心,并不断寻找与总结转化学困生的办法,以便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一个也不能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学困生群体,教师应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对学生阅读提出的新要求,依据学情,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以此为抓手,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困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脱“困”,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劼,严瑞.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