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李石芳
[导读] “双创”概念由李克强总理提出
        李石芳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双创”概念由李克强总理提出,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双创教育即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业与创新精神的教育,与我国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很高的契合度。语文科目是中职院校的基础科目,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负起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责任,在语文课堂中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双创教育;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学校的育人方式,对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进一步深化[1]。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渗透双创教育,将双创教育的价值落到实处。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科目教学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的不同。创新能力更侧重于一种精神层面的能力,是指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对客观世界展开更进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努力开辟新的视野、创造新的局面的一种精神与能力。
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可分为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四大要素,这其中,创新思维最为重要,是整个创新能力的核心与灵魂[2]。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师首先应当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学生拥有一定知识水平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疑问,带着疑问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发散与迁移,实现对新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实现对新成果的归纳与总结,让语文学习“举一反三”,跳出固有的思维,实现向更具实践性、更具综合性的方向的深入与转化。

二、双创教育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立足于双创教育,优化设置教学目标
        为保证双创教育在中职语文科目中的深入落实,教师首先应当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让教学目标能够更贴近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贴近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成长需要,为双创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首先,教师应当明确认识目前社会上的创业者所必需的素质,例如高超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市场远见、博大的胸怀与发愤图强的精神,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双创教育下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其一,中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普遍在语文基础上存在一定的薄弱,同时中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复杂也使得学生语文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为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带动学生向更创新、更深入的方向实现个人发展增添了困难。其二,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被动,厌学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也是当前中职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境。教师在开展教学目标制定时,应当充分认识这些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从开发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角度实现对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态度的提升,并让学生得到提升后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态度能够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不竭动力,作用于创业、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开发,并落实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相关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之中。
(二)立足于双创教育,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是保证双创教育能够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得到深入落实的重点。针对双创教育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从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生活性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过去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展开设计时应当重视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积极摒弃那些已经不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引入更多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紧握时代脉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的成长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深化语文教育与时事的联系入手,积极推动学生将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联系到时代的发展之中,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创新、更广阔的视野。
其次,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来自于生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调的校园教育,而是深化到实际的生活中,深化到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生产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忱、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完成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立足于双创教育,创新应用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等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3]。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创新应用多种新颖教学手段的必要性。教师应当立足于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因材施教地应用多种新颖教学手段,例如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进而在学习中得到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创新精神。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例如课堂交流互动环节、课堂活动环节等等,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充分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创新能力,带着积极创新、大胆开拓的精神进入语文学习。
(四)立足于双创教育,综合完善教学评价
        为保证双创教育在中职院校语文教育中的深入落实,教师还应当为双创教育设置更具综合性、更具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淡化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在评价上尽可能突出对学生多种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例如,就考核手段而言,为体现过程性考核的特点,教师可以以课堂展示、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手段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考核,同时在考核中尊重每一名学生在知识、兴趣、能力上的差异性;就评价手段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其中,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评价,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精进,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这也是课堂中教师应当重点推行的一种评价手段,因为这是推动学生依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自己的更深入地认识、对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方案的重要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高契合度。生生互评包括学习小组内组员的互相评价,和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两种模式,主要的评价点侧重于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实践证明,生生互评是推动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指明方向,在评价上,教师应当重视自己评价的准确性与针对性,尽可能使用丰富而创新的语言,突出对学生的激励,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是培养双创型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语文科目作为中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上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双创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四个方向入手优化,让双创教育真正落实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荣瑞.中职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9):16-17.
[2]高宇. 创新思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2.
[3]赵国威.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4):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