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2017年部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传统文化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等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与情感派教育家于漪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相同之处,本文致力于分析研究于漪教育思想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寓教于情; 语言与思维; 美育;
于漪老师作为情感派的主要代表教师,她的教育主张在情感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派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激情和“倾情”,要用充沛情感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字中深蕴的真、善、美。“于漪语文教育思想观具有‘全面性’‘先进性’‘开放性’这三个特性,并且将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她的教学改革活动,始终体现着‘教文育人’理念[1]。”因此她的教育理念在21世纪依旧能够作为语文教育的照路明灯,给予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深刻的启发。这也是为什么于漪先生能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所评定的先锋人物里面唯一的基础教育界的代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贯彻落实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书育人的编写理念,更能帮助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适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改变。
一、寓教于情,以情激情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深蕴各类情感的文章,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是写感人至深的亲情;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在表达对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的真挚怀念,杨绛先生的《老王》刻画了一个卑微穷苦的人物形象,表达对生活中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九年级上册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及余光中的《乡愁》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都是在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表明文字的魅力不仅是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接收,文字更是情感抒发的载体。“我们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传诵不衰的句诗佳作,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2]。”教师首先要细心地钻研教材,研读文本,自己先进入文本中深入感悟作者情感,只有教师为文中的文字打动、为文中的情感热泪盈眶、对文中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才能在课堂上以饱满且真挚的感情投入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这就是以情激情。在讲授情节性强、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话剧或舞台剧、小品改编等形式,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文中人物互换角色,从而更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起伏、命运变化。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人物形象和语言都非常鲜明生动,可以以小剧场的形式鼓励学生把文章生动的表演出来,这样刘姥姥那种穷苦人的卑微形象在学生心中将十分深刻,学生在不断地接受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意志品格的熏陶感染下也会逐渐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感价值观。教师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中体验感情,获得感动,只有这样,教学语言才能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师放下架子,走近学生的内心,拉近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走近文本,认知事物,体验道理,获得感情熏陶。
二、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 象力和创造潜能[3]”,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 性、深刻性和批判性[3]。”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并且语言和思维是相生相伴的统一体,不必分开训练,在训练一方的同时另一方的能力也在得到提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有意的对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课后作业不再是简单的起一个回顾课堂内容的作用,而是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延申思考[4]。
如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花木兰》,它的课后作业是“为什么花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喜爱?”这个问题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塑造的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形象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经过历史长河洗涤的花木兰精神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中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正在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把全部知识都分毫不差的交给学生,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获得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不仅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指示。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具有创新性,就必须在课下备课环节下足功夫,巧妙构思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教师的语言要简练优美,课堂设计要有逻辑性、条理清晰。对问题的设定要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学生有积极思考问题的意愿并且老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问题具备层层分析,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过程。这是当代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
三、实行“美育”教育,培养健全人才
“所谓美育,即为美的教育,这里指的是对美的感知与品鉴的能力的教育,说是教育,但是这种能力是无法进行有形的、常规化检测的,它是一种在精神领域逐渐渗透的无形的感知力[5]。”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处处体现着美育因素,散文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和意境形象之美,记叙文的情感价值之美,议论文的篇章结构之美无不让人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倾倒。不同文体的文章在潜移默化中所带给学生的不同的内心感受,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触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事业就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不能谈教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真善美的传播和启迪。教育不应该让学生和老师、家长处于焦虑之中,教育应该是在循序中给学生美的享受。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提升阅读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3]。”于漪老师倡导教师要用美育的眼光去讲授课文,要用声情并茂的教学姿态去传递出诗情画意的语文。为此于漪老师十分注重对审美情景的创设,她曾说“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气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之中”,于漪老师也确实做到了。比如,在给学生讲《驿路梨花》时,她用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梨花飘落到身上,月光、晚风,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的诗意画面,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想象作者笔下描绘的景色,达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教育。其次,于漪老师还很重视朗读的作用,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正需要学生多次富有感情去朗读才能从中体会他的语言文字之美,而富有情感的记叙文也只有代入情感代入角色的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情感价值之美。“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诗文的手段来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学生就会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声韵、节奏之美,进而体会文章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主体内部具有的一种审美感知心理定式[6]。”在倡导素质教育和走向新时代中国梦的今天,追求生活中的美好是每个人的期盼,因此对学生真善美的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于漪老师的教学思想在今日的语文课堂依旧熠熠生辉,具有与日俱增的智慧魅力。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二者的结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上正如好马配好鞍,能发挥出令人惊叹的教育效果。于漪老师说:“岁月如歌,追求永无止境,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7]。”每一位教师都当如此,紧跟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一名一直走在前沿的优秀语文教师,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祁铭,崔秀兰.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20(12):16-17.
[2]杨俊彦.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4(15):110-110.
[3]《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宇. 研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结构内容的变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新课程,2021(2):32.
[5]刘艳.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美育研究[D].扬州大学,2020.
[6]梁佐政.语文课的美育形式——以于漪美育实践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08):45-47.
[7]于漪.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通讯,2017(5).
(1.5版,请不要排得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