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晓斌 刘爱霞 曹雪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7
摘要:高校测绘专业学科竞赛按范围和区域可分为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简称国赛)、省级测绘地理信息大赛(简称省赛)、校级测绘之星大赛(简称校赛),三层级学科竞赛对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校级学科竞赛为出发点,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实际工程实例,通过“测绘之星”大赛的举办,对校级学科竞赛促进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以具体工程为依托的校级学科竞赛,不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助力,同时为高校培养和选拔省级测绘之星比赛优秀学生创造了条件。
1 引言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测绘专业学科竞赛包括国赛、省赛(辽宁省)和校赛三个等级,其中,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是高等学校测绘专业类的重要赛事。全国高校测绘技能大赛旨在检验测绘类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
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之星大赛被辽宁省教育厅列为“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八届,前几届以线下比赛为主,包括大赛共包含五个竞赛项目,分别为测量程序设计竞赛、地图制图竞赛、遥感影像处理及信息提取竞赛、大比例尺数字化成图及精密水准测量(二等)、四等水准测量和坐标放样与测量,第八届测绘之星由于受疫情影响,首次进行赛制改革,结合航天遥感技术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竞赛项目按照国家级赛项设置,分为虚拟仿真测图、航空影像处理、测绘程序设计、测绘创新开发四个比赛项目,体现了测绘学科面向航空航天遥感、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室内定位等大数据、信息化等方向的融合。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校级测绘之星大赛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三届,从2018年开始第一届校级测绘之星开始,比赛内容为传统的水准测量和数字化测图两项,第二届采用线上虚拟仿真测量方式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比赛,到第三届“鲁班杯”测绘之星采用“房地一体”项目为依托,进行真实项目“房地一体”测绘之星大赛,见图1。
.png)
图1 校级测绘学科竞赛
2 校级学科竞赛(测绘之星)
为落实学院“五实”教学指导思想,“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境育”,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鲁班杯”测绘之星大赛为依托,“房地一体”项目为基础,对着测绘绘图、识图技能练,按着数据处理岗位训,拿着“房地一体”项目做,照着三维虚拟和实地操作育,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目的。
大赛共吸引全校六个专业,范围涉及开设《测量学》或《工程测量》课程的非测绘专业及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比赛经过宣讲、报名、培训、训练、比赛、评审等过程,参赛选手根据真实工程案例,依据“房地一体化”矢量数据采集,使用iData2.0和Cass9.1软件,根据南方某测区高分辨率正射投影图和三维模型数据,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大赛规定的地物、地貌的采集。经过测绘教研室专任教师、南方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组委会和评委会,依据测绘之星校赛竞赛细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评选出竞赛获奖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
通过第三届测绘地理之星大赛的举办,不仅培养我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助力,同时为我校培养和选拔省级测绘之星比赛优秀学生创造了条件。
3 校级学科竞赛(测绘之星)竞赛统计
2018年,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测绘之星”学科竞赛报名人数95人、占比22.4%,进行培训、练习学生人数70人,占比19.7%,最终参赛人数60人,占比16.9%,获奖人数20人,占比5.6%;2019年,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测绘之星”学科竞赛报名人数89人、占比23.2%,进行培训、练习学生人数80人,占比20.8%,最终参赛人数75人,占比19.6%,获奖人数20人,占比5.2%。2020年,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测绘之星”学科竞赛报名人数78人、占比22%,进行培训、练习学生人数70人,占比19.7%,最终参赛人数60人,占比16.9%,获奖人数20人,占比5.6%,具体统计见表1。
.png)
4 校级学科竞赛促进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与创新思考
(1)继续扩大测绘之星大赛的受众面,增加测绘之星在高校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授课讲解、校企合作推进学校测绘之星比赛的影响面,让更多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学习中,同时积极宣传测绘学科竞赛省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的影响力。
(2)比赛项目的设置既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行业对测绘专业技能的需求能力,同时要考虑学校师生的竞赛水平,增加宣讲力度,提高培训水平,鼓励竞赛练习,通过学科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3)将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学科竞赛(校赛、省赛、国赛)有机结合,努力把学科竞赛融入到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各种类型的选拔赛和校内比赛,使所有学生熟悉竞赛规则、流程、评分细则以及各种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把训练常态化、正规化,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科技能竞赛中来,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掌握了仪器操作的理论和流程,对工程测量教学形成有力支撑。
(4)竞赛和实验室开放结合。把测绘技能竞赛和实验项目结合起来,形成实验室开放机制,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参与学科竞赛活动。这样学生通过选修相关课程,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得到足够学时的锻炼机会,又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仪器和软件,为后续参加测绘技能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与测绘技能竞赛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抓住学科竞赛这个契机,提升学生对工程测量学习的兴趣,使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为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将学科建设、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使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
(5)努力将以前的学科竞赛训练只针对少数选拔合格的学生,扩展到以专业服务为导向的全专业、全学科的工程测量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课程学习。
(6)高校测绘专业应重视全学院各专业计算机知识的教育,通过几次赛事可以发现,不管哪个专业的赛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参赛项目越来越多,要求也逐步提高;参赛使用的各种软件也不断推陈出新,而我校除计算机系外,其他院系的个专业计算机的文化课程太少,即使有计算机课程也是十分简单的入门级课程,甚至入门都不够,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业面都会受到限制。明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建议各专业普遍增设计算机文化和考试课内容,提高计算机课程的起点,使学生计算机的底蕴加厚,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5 结语
通过校级测绘地理之星大赛的举办,不仅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助力,同时为我校培养和选拔省级测绘之星比赛优秀学生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09-111,128.
[2]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结构竞赛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8(02):136-138.
[3]陈永刚,汤孟平,张茂震,等.农林院校GIS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035(004):11-13.
[4]牛芗洁.专业学科竞赛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3):111-112.
[5]于保华,徐泽源,姚培锋,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1,000(020):158-159.
基金项目: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18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G201845)